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新聞自由

大陸學者赴台交流談內地網民的生存之道

由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系列沙龍的首場活動,“網絡上的反對派  從草泥馬兒歌談起”,8月14號在台北舉行。由於原定的主講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的赴台手續未能拿到,而無法準時與會,改由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鳴教授,與《南方人物周刊》的高級編輯徐列登台演講,和台灣讀者交流有關大陸整治網絡低俗之風的話題。

youtube.com截圖:草泥馬之歌
youtube.com截圖:草泥馬之歌
廣告

據台灣《中國時報》的報道,兩位學者圍繞着近年來在大陸網絡爆紅的“草泥馬”兒歌,以及崔衛平教授的相關評論文章為主題,討論大陸網友是如何在受到政府強力管控的情況下,以及網上交流不斷遭受干擾乃至關閉的環境之中,進而發展出一套中國大陸網友特有的應變之道。徐列首先對外界所關注的“反對派” 概念作出解釋說,大陸傳統媒體根本不會出現“反對派”一詞,即便如《南方周末》等經常發出不同聲音的媒體,頂多也只能稱為是“自由主義” 的,大陸媒體在中共的長期掌控下,“只能在政策許可的範圍內尋求一些變化”。

徐列介紹說,隨着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微博的使用人數大為增加,還有大量網友互相切磋“翻牆”心得,並越過大陸官方的強大防火牆使用推特等等。就在這樣一種“全民記者”的環境下,任何一條消息都會立刻在網上廣為傳播,既便那些被稱為“五毛黨”的網評員們拚命刪除文章,也是抓不勝抓。或許正是因為太難管了,大陸政府去年展開的“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不僅將新浪、百度等大小網站通通列入掃蕩名單,甚至就連豆瓣網站上的一些左派團體,什麼“支持毛澤東小組” 和 “討厭說共產黨的壞話”小組等,也一併被迫解散,此舉也被網友們笑稱為是,政府方面不慎誤傷了“友軍”。

報道又說,事實上,隨着互聯網“反低俗”活動的持續進行,那些網絡空間被剝奪的網友們,很多便成了“反對派”,以南美洲動物羊駝為主題的“草泥馬”兒歌更曾風靡全國,各種網絡用語如“河蟹”(意為“和諧”)、與四大神獸等紛紛出籠。針對在大陸網民中廣為流行的此類“網絡諧音”現象,張鳴教授解讀說,這些網管們根本看不懂,而網民卻大量使用的網絡隱語,已經成為如今大陸網絡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與此同時,張鳴和徐列都認為,雖然中國大陸的網管仍然很嚴厲,但是,廣大網友已經漸漸成為一支能夠影響政府決策的力量了。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