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經濟與貿易

中國自主創新政策可能引發中美貿易糾紛

發表時間:

廣告

美國貿易代表助理邁科伊9月1日表示,美國將在11月份的中美貿易對話中,繼續向中國施壓,確保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不對外企構成歧視。

這位負責知識產權和創新的美國貿易官員還表示,儘管中國政府近期承諾表示,其自主創新政策不會限制市場准入,但美國企業仍對該政策表示擔憂。他說,美方將繼續密切關注中國相關政策的動態,並利用對話機制、包括11月份的中美商貿聯合委員會年度會議,向中方提出美方的關切。

肥水不流外人田 ?

中國政府2006年提出“自主創新政策”時,似乎並未引發外界特別關注。直到09年11月發布《關於開展2009年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的通知》後,“自主創新”才引發外關注和擔憂。外企擔心被排斥在中國政府數百億美元的採購計畫之外。

中國出台“自主創新產品認定通知”的背景,是政府拋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該通知似乎是要將數百億美元的國家採購範圍,限制在國內“自主創新”的產品清單中,大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此舉對中國國企來說是個優惠,但卻違反世貿規定,西門子、 通用電器和微軟等外企都表達了在中國受歧視的憂慮。

對於國際輿論關注中國投資環境變壞,中國總理溫家寶7月會見德國企業高管和政府官員時表示,種說法“不符合事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則表示,中國政府無論對國企還是對外資,都一視同仁,沒有歧視。他說,中國已加入WTO,對外商實行的是國民待遇。把外商當作自家人看待。

美國商會7月出台一份報告稱,外企對中國“自主創新”政策的擔心,不僅限於政府採購。中國政府對專利法的修改及技術標準制定程序也令外國公司擔憂。報告稱,修改後的專利法可讓中國企業用國內專利來阻擋外國企業的競爭,而新推出的“技術標準制定程序”也偏向於國內產品。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商會的這份報告顯示,中國支持國內技術的努力可能繼續引發中美間的貿易糾紛和政治緊張。中國的作法已引起外企對政府採購政策的高聲抱怨。這份報告由長期但任記者並在中國任企業高管的麥健陸(James McGregor)撰寫。報告說,自主創新是一項龐大且複雜的計畫,該計畫旨在讓中國在2020年之前成為科技強國,並在2050年前成為全球科技領跑者。為此,中國更積極地利用其龐大市場,令外國科技企業在“謀求當前利潤”和“未來生存”之間做出痛苦抉擇,迫使其轉讓最先進的技術。

拿到技術反手競爭

美國商會的報告稱,外企高管和政府官員擔心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分別對待外國企業,迫使他們將知識產權轉讓給中國。比如中國通過一家國企開發國產噴氣式客機。雖然選擇了美國伊頓公司和通用電氣等企業,向該項目提供配套設備,但同時規定這些美國公司的有關業務,必須要通過一個中國的合作夥伴。報告說,一旦中國公司獲得這些外國宇航公司的關鍵技術,便可能把他們撇在一邊,並反過來在全球市場上與它們競爭。

美國商會高級副會長薄邁倫表示,許多企業,尤其是IT企業,將北京如何處理外資在這方面的憂慮,看作是檢驗中國目前及未來如何對待投資者的試金石。

為解決中國“自主創新”政策引發的諸多問題,美國已就此與中國展開廣泛對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霍德倫(John Holdren) 與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舉行會晤,以啟動相關談判。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今年5月也在訪華期間,強調了美方對中國自主創新政策的擔憂。

美商會的報告還說,鑒於中國人口迅速老化和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中國努力實現經濟高科技化與科技本土化,是可以理解和值得稱讚的,但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卻具有“反外資和走回頭路”的傾向。

該報道還稱,2006年中國政府那份首次提出自主創新政策的文件,已被許多跨國高科技企業看作是一份規模空前的盜取外國科學技術的計畫。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