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華人

馬友友的巴赫巴黎“情緣”

發表時間:

馬友友、巴赫、巴黎,這三者之間有一種生命的和音樂的淵源。馬友友是中國血統的當代世界第一大提琴家,他1955年10月7日生於巴黎,父母是上世紀30年代來巴黎的中國音樂家。馬友友四歲在父親指導下學的第一支練習曲就是巴赫。他父親馬孝駿教他每天只拉兩個音階,但馬友友一個月後竟然能熟記拉出巴赫的三個組曲。5歲時,馬友友在巴黎索邦大學音樂會上第一次演奏的就是巴赫。在50年後的2010年9月14日和15日,馬友友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演奏的還是大提琴“巔峰”和“聖經”的巴赫六套大提琴組曲,受到法國音樂節和媒體的高度評價。

馬友友的巴赫巴黎“情緣”
馬友友的巴赫巴黎“情緣”
廣告

馬友友在6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紐約,他隨名師學琴,7歲時和姐姐一起被伯恩斯坦邀請,在林肯中心為美國總統肯尼迪夫婦和5千多人演奏。同樣一個曲子,他可以為母親以不同的方式演奏,然後問母親喜歡哪個?為什麼?進入青少年時代的馬友友曾經自我作主,離開著名音樂學校,在哈佛大學學習人類學直到畢業。這成為馬友友最為驕傲的一段人生經歷和選擇。馬友友22歲開始專業巡迴演出,每年巡演超過一百場,獲得過15次音樂界的奧斯卡  葛萊美獎和美國總統布什親自頒發的“國家藝術獎章”,馬友友還被任為聯合國和平大使,奧巴馬總統的藝術和人文委員會代表。

馬友友小時練琴的照片
馬友友小時練琴的照片

馬友友從巴赫開始學琴,起點就很高。他的父親要他在睡覺前練一段琴,體會巴赫音樂的放鬆。這也許是馬友友後來強調不能讓技巧困住手腳,掌握技巧是為了自由演奏的原因。他多次演奏、兩次錄製巴赫的大提琴組曲,每次演奏都不一樣,越來越自由,融會貫通,獨具一格。他對音樂的解釋也異常形象,這次來巴黎談到對巴赫大提琴的理解時他說:“巴赫雖是日耳曼人,但他那時代還沒有德國呢,巴赫大提琴被認為是西方音樂經典,但實際上吸取了不少其它民族音樂的元素,北非的,西班牙的。每個組曲有自己的基因,這個基因又在不同的樂章中發生變化,六個樂章就像六個兄弟姐妹,各有特點,又是一家人。”

說馬友友和巴赫作品有緣,並並不是說他只會拉巴赫,恰恰相反,馬友友的天賦聰明就體現在他對各種不同音樂的興趣上,不論是南美的探戈、黑人爵士樂、還是非洲等地的民族樂器和音樂,他都很好奇和喜歡。他小時候開始和姐姐一樣學小提琴,但又喜歡別的樂器,提出要學大提琴時,他的父母同意,但條件是:不能再換學別的了。近年來馬友友組建“絲路樂隊”,推廣中國民族音樂,也讓世界了解那些無名的中國民族音樂演奏家。學習過人類學的馬友友自然把音樂的價值提到文化層面。他認為自己是各種不同文化音樂的維護者,這些文化比他更重要,而人完全可以在不貶低自己文化的同時,學習別的文化。

和他的名字一樣,馬友友還是個特別有人緣、朋友很多的音樂家,他平易近人、明朗燦爛的笑容出自真心,和他的音樂一樣難得。他的音樂同行曾經說:“上帝造就了友友的音樂,也造就了友友的人格,上帝可以收工了。” 馬友友喜歡中華語言文化,馬友友將在廣州舉行的亞運會開幕式上演出。他也曾經為美國拍攝的有關西藏的故事片演奏音樂,據說在原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的一次宴會上,馬友友被請來坐在江澤民的身邊,馬友友和江澤民談到西藏問題,讓江澤民非常不快。這之後幾年中,馬友友曾經不被容許到中國演出。事後馬友友的母親說:友友是孝子,也非常同情別人,他這樣做,完全是出於他的善心。

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原籍浙江寧波,曾經是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36年就來法國從事音樂,對法國和法國音樂屆非常了解,是一位學識人品口碑都很好的人,對馬友友的人格影響很大。馬友友的母親盧雅文原籍香港,是一位歌唱家。雖然馬友友只在法國呆了六七年,但他現在仍然能說法語,也沒有忘記除了父親外,自己的第一個法國大提琴老師Michèle Lepinte女士,他說第一個老師的作用是決定性的,能決定孩子喜歡還是討厭音樂,他的第一個老師那時和藹可親,現在還是和藹可親,他來巴黎時一定要去見她。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