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思潮與政見

皇帝的新衣與良心犯劉曉波

發表時間:

廣告

中國獨立知識分子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立即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巨大震撼。無疑,劉曉波獲獎具有爭議性,道理很簡單,劉曉波迄今為止仍被中國政府關在監獄,屬於典型的良心犯。所謂良心犯,一般指在非暴力行為情況下,因種族、宗教、膚色等原因被拘禁,經常包括異見人士、維權人士等。良心犯該不該獲獎,正如良心犯該不該被囚禁一樣,一定存在着兩種相反的回答。從這個意義上講,劉曉波的獲獎,本身就是挪威諾獎評委對中國囚禁良心犯的回答。

不過,將諾獎頒給劉曉波不僅僅是對中國政府的回答,以諾貝爾和平獎的全球性影響及其巨大的道義感召力,諾獎將會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持久的衝擊波。劉曉波獲獎儘管引起來自中國政府方面的強烈譴責,但並不意味着北京政權低估諾獎的巨大影響力。

面對中國強硬外交

如果說劉曉波獲獎對中國社會產生的震撼立竿見影的話,此一事件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也必將產生深遠影響。迄今為止,官方對此獎僅是本能反應:拒斥與對抗。以軟禁劉曉波夫人劉霞,限制民主人士人身自由等回復國際社會釋放劉曉波的要求;以陰謀論將挪威諾獎委員會的決定移植於整個西方世界。然而,這些應對策略只能是短期措施,從較為長遠的角度觀之,劉曉波的獲獎使中國國際戰略面臨重新抉擇。

本世紀一直到2008年,中國總體對外政策大致沿着一條靈活、務實的路向發展。其間,“和平崛起”、“和諧世界”、“軟實力”等口號等曾經為中國外交贏得了聲譽,國際間“中國威脅”的說法也相對消沉。然而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全球傳遞失敗之後,西方注意到中國外交轉向強硬甚至驕橫的姿態。尤其是2009年十二月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峰會,使得中國外交十年間“韜光養晦”修鍊積成的形象資本受到重創。2008年底,中方因法國總統薩科齊會見達賴喇嘛而單方面取消中歐里昂峰會的舉動,可以看作是中國外交轉向強硬的標誌性事件。

中國的外交強硬收到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中國周邊國家感覺到一種為淵驅魚的壓力,這是2010年中國南海諸島緊張,天安艦以及釣魚島事件所呈現出的明顯徵兆。另一方面是引發了歐美,尤其是歐洲包括法國在內的國家無奈與懼怕的感情。這種情緒不僅影響各政府決策,也影響民間輿論。為了保持甚至增加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了解救本國經濟於持續不障的經濟狀況,為了舒緩就業壓力,為了分得一杯來自經濟巨人的獎賞或利潤,總之,為了利益,為了苟安,西方不少人放棄批評,放棄自我,放棄價值。對中國或避重就輕,言而無實;或以偏概全,避談人權,視專制而不見,聞暴力而避之。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強大與外交強硬,助長了西方對於中國的犬儒心態,希望以放棄價值來交換利益。按照法國中國問題專家杜梅納克的說法即是:最近兩三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崛起使中國政府習慣於西方對他卑躬屈膝、俯首稱臣。

撕破犬儒障眼術

正是在這樣一個節骨眼上,挪威評委將和平獎授予了劉曉波,一個中國本土的中國公民,一個被官方視為敵人的普世價值認同者,一個追求民主、捍衛人權、訴求和平的民間社會的代表。對於西方政治與輿論世界來說,這一獎項撕破了犬儒者的障眼術,將另一面的中國,一個人權不障、公平難求,法制不全、壓制言論,囚禁良心犯的中國呈現於世。從今以後,任何人,任何輿論都將不得不面對劉曉波的和平獎這一巨大的事實,任何西方政治家都無法避開劉曉波仍在監獄這一嚴酷的存在。

很大意義上講,劉曉波獲獎一事不過如“皇帝的新衣”中的那個說出了真相的小孩,道出了中國還關押着如劉曉波此類的良心犯,道出了一個同經濟中國十分不和諧的政治中國的存在。也正如那些不願道出皇帝新衣真相的無論是國家重臣還是芸芸眾生,他們不願道出真相併非愚不可及,而是由於利慾熏心而充滿恐懼。同說出真相的小孩不同,挪威評委授獎劉曉波並非處於天真,而是出於勇氣與遠見。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