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傳真

無法蔑視的普世價值觀

發表時間:

劉曉波成為一九三六年以來第一個自己無法到場、也沒有親屬代領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這件事令中國年輕評論家﹑作家許知遠感慨良多。許知遠二零零零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現為《生活》雜誌的聯合出版人,也是《金融時報》中文網的專欄作家。

RFI/Chine
廣告

許知遠週前在亞洲週刊撰文表示,劉曉波無法到場、也沒有親屬代領的諾貝爾和平獎,令北京都顯得缺乏寬容。因為一九七五年和平獎得主薩哈羅夫無法離開蘇聯,他的妻子卻可以前往;一九八三年,波蘭軍政權允許瓦文薩妻子代丈夫領和平獎,而緬甸昂山素姬的兒子則在一九九一年頒獎禮上替母親發言。

許知遠寫道,在過去幾年中,北京一直在宣稱中國「和平掘起」,此刻攻擊世界上最重要的「和平獎」。在民主、人權、自由被貼上「西方的」標籤後,「和平」也未倖免。在中國官方輿論中,諾貝爾和平獎變成了西方反華力量對中國的一次惡毒攻擊、一個扼制中國的陰謀。威脅與中傷也不僅停留在言論中,北京也公開對挪威政府施壓。

但許知遠表示,這不意味著中國會成為另一個德國或蘇聯,會改變整個世界秩序;「此刻的北京沒有意識形態上的主張,它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封閉的官僚系統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只對外界變化做出遲緩、笨拙的反應。它首要的興趣是對內、而非對外的。由於毫無原則可言,它也可能具有靈活性。這靈活既是對外的,它可能在緊張關係爆發前,突然轉化姿態,也是對內的,它在社會的憤怒情緒爆發時,做出少許讓步,平撫它。二十年前,中國從一個絕對孤立的局面,化身為世界工廠、誘人的消費市場;對內,它讓出了部分控制權,用物質生產與消費誘惑了一代人,讓他們安於現狀。當下中國,看起來再度危機重重,共產黨政權也危機重重。但也別以為改變會很快發生。

許知遠認為,中國共產黨政權的靈活性遠勝於一九八九年的蘇聯與東歐,它可以很快再度做出友善的姿態,而人們總是健忘,以為它發生了改變。中國社會的承受性則比人們想像的更大。一九八九年的騷動主要集中在知識分子與城市人中,它沒有觸及廣闊的社會。而二十一年後,共產黨政權已成功的劫持與腐化了整個社會,它摧毀了所有可能興起的嚴肅的挑戰力量,這也令絕大部分中國人陷入尷尬  他們既對現狀不滿,卻又想像不出另一種可能。

這也意味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都將作為一個強大、富有、卻邪惡的國家存在。它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公民,蔑視人類普遍的價值觀,並把這種粗暴、無原則帶入國際舞台。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部特約記者史英強發自香港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