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傳真

劉曉波事件仍與中國改革互動

發表時間:

香港最新一期亞洲週刊發表社論表示,劉曉波呼喚保護基本人權,倡導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已得到中國知識界數千人的熱烈響應。儘管面對打壓,劉曉波事件仍然與中國改革開放呈現微妙互動。亞洲週刊表示,中國人民不會忘記,一九七八年底,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和習仲勳等改革派糾正了毛澤東左傾錯誤,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治國路線,而其中最重要的標誌就是落實保障人權,從憲法中廢除「反革命罪」。一系列深得人心﹑大得民心的舉措,為中國其後三十年的經濟開放碩果奠定了基礎。

RFI/Chine
廣告

劉曉波事件或許觸動北京當局敏感神經的根本,在他們看來,劉曉波可能比殺人放火刑事案件,或貪污腐化的官員,殺傷力都要來得更大。因為思想的利器會刺穿政治的謊言。亞洲週刊表示,將劉曉波判刑,不是一句「司法獨立」就可令中國政治高層推搪責任。我們寧願相信,在圍繞如何處理劉曉波的案件上,高層有過激烈爭辯,有過痛苦抉擇和權衡,這至少說明還有良知和清醒,只不過保守與開明力量的對比懸殊,否則,如果是一面倒的意見統一,只能顯示最高意志與社會期待、民意潮流漸行漸遠,而中間缺乏自省和明智的判斷。

亞洲週刊在社論中提到了二零零零年法籍華人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的大陸出身背景以及政治態度,使得他的文學獎在大陸官方話語中,被批評為「政治化的操作」。可是,中國民眾的「諾貝爾心結」,對所有諾貝爾獎得主的頂禮膜拜及深切關注,卻又是中國改革開放路線「催生」出來的。

真正擁有中國籍的傑出人士何時能獲得諾貝爾獎?民眾這種期待顯示中國對獲得外界承認的急切,心願一旦不能遂願,很可能會被歸之為「西方陰謀論」或淪為「被迫害妄想」。而事實上,普世價值已不知不覺藉諾貝爾獎的評選與宣傳,進入了中國,影響了神州。

劉曉波近年在中國社會上少有人知。他通過寫作傳播思想、扮演公民的角色,宣揚民主和回歸憲法。他在中國主流媒體裡面是失聲的、無語的,但在知識界,在網絡世界裡受到熱情的追捧。他的影響力是難以估計的,也令北京執政當局坐立難安。中共傳統專政的思維和控制意識,對於政治思想與黨、政府形成對立者,國家機器必然摧毀之。然而掌握機器和資源者無限制地濫用權力,看似是保護政權之舉,其實卻在傷害和侵蝕執政者的正當性。

亞洲週刊說,當官方對劉曉波逐漸收緊控制、甚至以專政機器給予牢獄之災之時,也就必然將劉曉波製造成了反抗中國體制的英雄。正是中國官方的步步緊逼,將劉曉波逐漸推向和平獎的神壇。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部特約記者史英強發自香港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