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中國肉類需求將推高全球農產品價格

發表時間:

中國近兩年來主要農產品供求脫節,造成市場嚴重緊缺,加上通貨膨脹壓力,引發豬肉和牛肉等日常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居民因日常購買力下降而對政府的政策大為不滿。行情分析家們預測,為了應對內需壓力,遏制物價上漲,中國今年將會從世界市場大量進口豬牛肉及其他農產品,由此可能會推高全球農產品價格。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後果之一是產業結構失衡造成大量日常食品供求失衡,最為明顯的是豬牛肉和部分農產品嚴重緊缺。與此同時,中國居民對這類食品和農產品的需求繼續加大,而成本提高又導致價格上漲轉嫁到煤炭、銅礦、玉米等及其他行業。

造成中國國內豬牛肉緊缺的原因,主要是飼料穀物欠收和價格飆升,導致豬牛飼養成本太高,經營者難以為繼,紛紛削減活畜存欄數目。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人消費水平提高,對肉類(尤其牛肉)需求相應加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繼民最近指出:“飼養成本太高,加上盈利微薄,是導致飼養戶削減存活畜欄數的主要原因。”由此帶來的後果是,一方面中國居民對牛肉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是牛肉庫存量大幅下降。

美國農業部今年9月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2010年中國的牛肉生產下降2%,總產量估計只有545萬噸;而牛肉進口估計達到3萬噸,增長20%;活畜進口估計翻一倍,達到9萬頭。預料2011年還會加大進口,以應居民的生活需求。

上周,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表示,明年中國將加大肉類、食糖以及其他食品的的儲備。他的這番話立即引發有關中國可能大量進口的猜測。行情分析家們預測,估計中國從明年一月起就可能大量進口豬牛肉,以敷國內市場之需;而中國對這類農產品的大量需求必將推動全球市場價格走高。

行情人士指出,中國從本月起已經對加拿大和美國的重新開放本國市場,這是自從2003年中國因擔心瘋牛病而對美加牛肉實行禁運以來,開放國內市場。這顯示,中國國內肉類食品緊缺已到了某種臨界點。

分析指出,雖然中國城市人口的消費趣味趨於多樣化,但在目前中國人的消費結構中,牛肉仍然屬於高檔食品;而隨着半年前中國調高法定最低工資20%後,明年1月1日起又將再次調高法定最低工資21%,相信中國居民的消費水準和消費習慣也會發生變化。

總部設在倫敦的全球農業信貸巨頭荷蘭合作銀行集團(Rabobank)一名資深分析師認為,中國未來5年的牛肉需求量估計要達到740萬噸,與2009年相比高出30%;而今年,中國的牛肉需求量已達570萬噸,佔全球牛肉總產量4670萬噸約10%。

自2004年起,中國曾經是全球牛肉輸出國之一,每年輸出的牛肉多達6萬噸;但這兩年卻由於生產下降,最後變成牛肉進口國,今年頭11個月進口的牛肉達2200噸。在這種背景下,估計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與美國活牛及豬肉經營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已成趨勢。

雖然牛肉是中國人日益親睞的盤中食,但喜吃豬肉仍然是大部分中國居民的飲食習慣。中國人食豬肉之多,幾佔全球豬肉產量的一半,每年吃掉的豬肉超過一億噸。為了應對國內豬肉短缺,光是今年頭11個月,中國進口的豬肉就達71000噸,成為全球第四大豬肉進口國。另外,中國庫存的玉米、棉花和食糖也逐漸告罄,全方位的農產品進口迫在眉睫。由此看來,為了減緩內需的壓力,遏制物價持續上漲,北京除了近期需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之外,別無良策。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