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人口與未來

“常回家看看”與“養兒防老”

發表時間:

“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新修訂的《老年法》法案,引起的反響之大,似乎是不用多說的,在法律應不應該規範這一本屬於道德範疇的行為之外,人們也在反思,“常回家看看”入法,這背後倒地折射出了中國養老制度.養老模式上的什麼問題?

廣告

在新修訂的《老年法》法案披露之後,不少中國媒體都強調,中國的養老模式今後將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因為,中國媒體指出,新修訂的老年法就“社會照料”的相關內容單獨有一章。主要針對高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這一章總體上看就是三個層面:一個就是居家養老為基礎的層面,強調社會照料要進家門,養老機構、志願者、社區工作者上門為老年人服務;第二個層面是以社區養老為依託,自治組織、養老機構要在社區里搞一些社區醫療服務、社區護理、文化活動設施,短期托養、日間照料等要在社區里開展起來;第三個層面是以機構養老為補充。另外,中國一些媒體還強調,在社會保障方面,新修訂的《老年法》也強調了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公益這些內容。

但是,新修訂的《老年法》又把“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這又說明,在養老問題上,中國政府部門依然將希望寄託在“養兒防老”的傳統模式上。

根據中國官方的說法,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1.67億。按國際上老年人占人口比例10%的通行標準,事實上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東北新聞網上的一篇應該來自中國青年報的文章指出,與中國老齡化趨勢幾乎同時推進的,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推進。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社會成員的流動性增大,異地就業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增大,購房置業、子女教育和人際應酬令人疲憊不堪。傳統意義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漸瓦解,子女與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遠的分居情況十分普遍。

目前中國的現實是,社會成員流動頻繁、父母與子女分居成為常態、人口老齡化高峰日益臨近,政府部門卻依然將希望寄託在“養兒防老”的傳統模式上。

文章指出,在傳統中國,老人贍養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子女義務,而不是政府責任。這種觀念不僅會增加年青一代的負擔,也會影響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同時有悖於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將養老問題納入社會統籌和政府責任範圍,不僅會使老齡人口受益,也會減輕年青一代的負擔。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國關於老年人權益保護的立法和相關配套規定還相當粗疏,針對老年人的優惠和優待政策亟須充實完善。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無須因“常回家看看”難以如願而焦灼。政府增加對養老問題的投入,不僅是一種社會福利,也是一種社會投資。比規定“常回家看看”成為法律義務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為核心的中國養老模式的社會化轉型。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