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傳真

中國地產業錯把香港教訓當經驗

發表時間:

香港大學及清華大學教授許成鋼最近在《中國改革》雜誌上撰文表示,導致中國房價高企的土地財政與限制土地供給的一整套政策是從九十年代以來從香港學來的。而香港的土地財政與限制土地供給的一整套政策是殖民時期的政策,是所有民主體制下的市場經濟不可能通過、不可能接受的政策。許成鋼嚴厲指出,香港是世界上所有發達經濟體中,政府控制土地供給導致房價普遍高漲,嚴重傷害民衆福利及經濟發展的最壞例子。

RFI/Chine
廣告

很多人以爲由於缺地,香港的人口密度又高,當然寸土寸金。實際情況是,香港政府規定香港八成土地不允許使用。那些土地或是荒山,或是郊野公園。表面上看,這像是保護環境的典範。但是七成以上的香港百姓極其擁擠和拮據的生活,看看每月付一千多元房租生活在籠屋裡的老人,怎能相信這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經濟體之一?香港人均GDP比韓國和台灣高出百分之六七十,但是這裡大多數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顯然低於韓國和台灣。所有這些都是因爲香港的高地價,而高地價主要緣於限制土地供給。最簡單的城市人口密度統計數位就可以揭示這個秘密。如果按照城市全部土地的面積和人口來相比的話,讓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吃驚的是,香港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6397人,低於北京、上海,低於紐約、新加坡、東京,低於首爾好幾倍。

但是,香港實際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不允許使用,香港的實際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三萬二千人這是世界第一,是破壞性的擁擠。因爲這個人造的擁擠不堪的基本生活、工作、學習環境,對於孩子成長、企業家的成長、小企業和創新企業生長都是破壞性的。

至今,香港政府限制土地供給的政策是延續英殖民時期的政策。土地私有制是英美市場經濟發展、産業革命發生的基本前提。而港英殖民者及社會精英需要郊野公園和獵場,又無需顧及殖民地香港多數百姓的生活空間。這當然有別於英美國內的民主政治制度,這是港英當局限制土地「出讓」的政治基礎。港英當局更以賣地作爲財政收入的來源和手段。回歸後,特區政府基本延續了港英當局的所有主要政策及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及土地政策。

此外,在回歸前夕《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專門規定從1985年起香港政府每年向市場供應的土地數位不可以超過五十公頃,這就決定了香港的土地一定高價。雖然香港人均GDP早就高於英國,但是相當大量中產階級生活的環境同倫敦貧窮百姓相似。中國急需注意這個問題,停止抄襲香港殖民時期制定的政策,認真反省思幾年來抄襲香港土地財政和限供土地政策帶來的嚴重經濟社會問題。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