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大陸富豪陳光標赴台濟貧模式衝擊兩岸價值觀

發表時間:

大陸富豪陳光標近日赴台灣行善,計畫捐出一億多人民幣給台灣的貧苦家庭,。但是,他一向採取的高調行善」的方式在台灣輿論中引發重大爭議,批評聲浪四起,暴露出兩岸文化和價值觀上的不同。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廣告

●這幾天,大陸富豪陳光標在台灣行善,引起高度矚目,記者幾乎每天緊跟著他的行程,廣播、電視、報紙都大篇幅地報導,使他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什麼陳光標此行這麼受到台灣各界的重視?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價值觀的衝突。陳光標雖然不是「中國首富」,但他自稱「中國首善」,歷年來他在中國大陸已經捐出的款項合計達到13億人民幣。但是他一向採取「高調行善」的方式,比如就在來台灣之前的那個星期天,他剛在南京捐出1500萬人民幣,他把這些鉅款全部帶到現場,堆成一堵「錢牆」,供媒體拍照,四周還有保全人員戒護;這不是第一次,去年初,他宣布捐款3300萬人民幣給大陸西部的貧困家庭,也採取同樣的做法,在大陸已經引發一些批評。所以當他宣布要用同樣方式來台灣捐出一億多人民幣給台灣的貧苦家庭後,就引發了重大爭議,批評聲浪四起,主要的爭議是受贈者的尊嚴問題,台灣輿論認為,不是有錢就可以叫貧苦民眾來排隊領錢,這樣的做法在當今的文明社會中顯得不夠細膩。

●在台灣,如果企業家捐款做公益,通常採用什麼方式呢?

台灣最大的慈善團體是「慈濟功德會」,他們長年在世界各地賑災濟貧的事蹟,可以說聞名全球。證嚴法師非常重視災民的心理感受,比如前年台灣南部發生八八水災,慈濟發動全台志工到災民家中打掃,結束離開時,儘管滿身污泥也一定向災民鞠躬道別,這是一種態度。發放物資的時候,慈濟志工一定雙手奉上,外加九十度鞠躬,並且把災民稱為「感恩戶」,意思是,感激災民讓他們有機會付出。這種救災濟貧的思維,可以說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同樣拿商人來比較,台灣首富郭台銘的作法也比較細膩,比如他曾透過永齡基金會捐給台灣大學150億台幣興建癌症醫院;比如在山西省,捐出一億多元,協助當地的老人和殘疾病童等公益基金會興建房舍;汶川大地震之後,郭台銘也以自己和富士康的名義捐給救災專戶6000萬人民幣。通常在台灣最高調的捐款方式就是製作一張超大型的支票當眾交給受款單位的代表,從來沒看過把現金堆成一堵牆,現場逐一發放救助金的。

●陳光標原定前往台灣的七個縣市發放善款,據說,各縣市政府的反應也都不一樣?

對,各縣市政府的反應不一,可以這麼理解:早期台灣是「亞洲四小龍」的時候,經濟發展和國民所得遠非大陸可比,但風水輪流轉,這兩年,當全球受金融風暴衝擊尚未復甦之際,大陸經濟成長率卻是8%到10%,GDP全球第二,連歐巴馬總統都得買帳,所以當陳光標擺明要來台灣「濟貧」的時候,台灣各界可以說感受到莫大的震撼,中產階級內心五味雜陳,綠營人士和獨派團體更是擔心陳光標在台灣灑下的不僅是鈔票,還有中共統戰的種子。所以各縣市政府也面對很大的壓力,太歡迎怕有政治效應,拒絕又擔心民眾反彈。比方,台北市長郝龍斌認為,博愛不等於施捨,做善事應該要入境問俗,顧及受贈者的尊嚴與感受,透過民間公益團體的協助比較妥當;高雄市長陳菊也認為,應該注意在行善的過程中,不要使低收入者被標籤化;民進黨的宜蘭縣長不客氣的說,這是糟蹋人的方式,宜蘭縣不食嗟來之食。但新竹縣就很歡迎,縣政府不但配合,還決定頒給陳光標感謝狀。可能也因為新聞鬧得太大,陳光標先是決定把那堵「錢牆」改成「紅包牆」,現場發紅包,最後連紅包牆也取消了,有的縣市由陳光標直接把錢彙進社會救助金的專戶;有的透過婦聯會、紅十字會接受捐款,再轉發給貧民;也有兩個縣市願意舉辦公開活動配合,活動叫做「兩岸心,溫馨情」,貧戶到現場接受捐款,符合陳光標的原始想法,不過也有修正,不是一個個上去領,而是逐一發到座位上,可以說,最後以多元的方式來處理。

●現在陳光標在台灣的慈善活動已經接近尾聲,整體來說,台灣的輿論怎麼看待這次幾乎持續了一個禮拜的「慈善風暴」呢?

首先陳光標這次有五十三位大陸企業家和他一起來,他們在台灣的捐獻是大陸270家企業的愛心彙總,這份關懷令人感動。另外,陳光標說他將在台灣投資,未來他每年也將捐出他在台企業獲利的60%給台灣的貧苦大眾;加上他曾經宣布,個人百年後也將和巴菲特一樣「裸捐」,把所有家財捐給社會,這些都令人肯定。但台灣的媒體也觀察到,陳光標高調行善的背後,存在一些和台灣不同的價值觀,比如在他的觀念裡,可能認為「溫飽」是第一人權,「尊嚴」是其次。其次就是「只要目的正當,手段就是正當」,因為陳光標說,他在大陸高調行善的目的,是要鼓勵更多人參與行善,似乎認為,因為這個崇高的目的,就可以忽略受惠者的尊嚴。有點像是「為了大我,小我可以被犧牲」,但是的台灣社會觀念並非如此,個別的尊重和照顧仍不可忽略。台灣媒體的評論認為,在兩岸全面展開交流之際,台灣顯然已經開始受到大陸文化和價值觀的衝擊,陳光標濟貧事件說不定只是一個起點,未來會如何發展,值得全球華人共同省思。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