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孔子像屹立天安門廣場意義何在?

發表時間:

一月中旬,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矗立起一座近10米高的孔子青銅雕像,與毛澤東巨幅畫像遙遙相對。這一不同尋常的安置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天安門廣場孔子立像的分析評論。

廣告

香港《大公報》署名馬浩亮的評論稱:“此次孔子像赫然矗立在天安門之側,與被視作國家象徵的天安門城樓相對而立,供全體國人瞻仰,感念聖人哲思,意義實在不容小覷。況且,之前天安門廣場周圍從來沒有出現過人物塑像。炎黃子孫,對此自豪高喊一句‘孔子歸來’,實在情之所至,理所當然。”“孔子所倡導的仁義、智慧、誠信、和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高貴的氣質,也恰恰是現在中國發展所迫切呼喚的。”

香港《信報》署名陳困困的評論稱: “50 多年前,全國人民喊着口號把他驅趕出中國人的文化視野;50 多年後他‘雙手合十,身佩寶劍’成為在孫中山和毛澤東之後,常駐天安門廣場的‘第三人’。”“這是中國在經濟崛起之後,為文化軟實力崛起所釋放的信號嗎?還是政府終於覺察到中國人的思想危機,以及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從而開始積極地尋求認同感?或是意識形態與傳統文化終於達成一致的開始?又或者所有的這些解釋都只是過度的闡釋,它只不過是領導們眾多一拍腦門突發奇想的決定之一?這一切可以有很多理解,而且似乎每一種理解都不無道理。”“一個國家應該有得到大家認可的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但卻絕對不能要求國人都要有共同的‘信仰’。有些信仰固然更接近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但為了政治目的而去號召大家擁有某種信仰,拿來要求國人與國家,當作政治宣傳,那就很可怕了。”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張華的評論稱: “天安門廣場乃全國政治中心,影響深遠的近代群眾運動── 1919年的‘五四’、1976年悼念周恩來的‘四五’及1989年悼念胡耀邦的‘六四’,皆源於此。因此,天安門廣場添置一草一木皆涉政治,更何況豎立的是一度被打倒唾棄的孔夫子雕塑?”“其實,近年北京當局對孔子越來越熱絡,國學、儒家在官方傳媒再受吹捧,又借孔子名聲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名義上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化,實際宣揚中共軟實力,去年底為對抗諾貝爾和平獎頒獎予劉曉波,還設立孔子和平獎。今日在天安門廣場豎立孔子像,除了尊孔、將孔子捧上神壇,更想以孔儒學說作為中共的管治工具。” “二千多年歷史證明,歷朝皇帝以孔儒學說(無論是否刻意曲解)有效治理社會‘三綱五常’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將人編入特定角色,做好忠臣、孝子、賢妻,這樣全國都是順民,社會也就和諧穩定。正因為有此需要,孔子像才能屹立天安門廣場!”

香港《太陽報》“華夏透視”的評論稱:“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代表人物多的是,如果孔子作為儒教代表可以矗立在天安門廣場,那麼作為道教代表的老子豈不是也有資格?還有,黃帝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祖先,豈不是更有資格?”“說穿了,當局在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並不是真的尊儒尊孔,而是基於政治上的需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發展了,財富增加了,但國人信仰卻崩潰了,社會缺乏精神支柱,以致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社會動蕩不安,統治根基動搖。在當局看來,儒學的價值觀不僅合乎和諧社會的需要,更合乎維持統治的需要,因此不惜將孔子重新擺上神枱。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歷朝歷代統治者無不將孔聖人捧上天,可惜最終都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如今內地一方面尊奉儒學,滿嘴仁義道德;另一方面卻是貪污橫行,遍地男盜女娼,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區區一個孔子,即使連孟子朱子也統統請出來,恐怕也無能為力。”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