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張耀傑的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發表時間:

去年12月,一批中國文史學者準備聚會廣東,研討“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轉型”問題,被官方禁止。不得已,他們便以替80歲的袁偉時教授祝壽為名,在廣州近郊的從化搞了一次大規模的慶生會,與會者是計畫參加研討會的原班人馬,談論的話題也沒有變,只是沒有新聞發布會、沒有記者採訪。   

廣告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文史學者張耀傑參加了這次聚會,對這次特別氛圍下的特別研討至今還記憶猶新。他說:“其實大家的發言內容是一樣的,官方說如果要搞全國性研討會,需多個部門批准,而慶生會就免了,是私人活動。最後成功舉辦了,沒有受到干擾。那次會議,因為沒有媒體記者,大家很放開地談。”

張耀傑近年來忙碌於故紙堆中,從紛雜的史料中打撈證據鏈,做了不少20世紀中國政學兩界重要人物及重點事件的個案研究,發表了對宋教仁、袁世凱和孫中山等辛亥人物的研究專著。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中國,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學者們,都在試圖澄清當年的一些史實,他們還必須把握官方給這種澄清所畫定的尺度,因為稍不留神,就會犯規。

去年10月底,瀟湘晨報因在紀念辛亥百年的創刊號發表了《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團已丟盡了臉》一文而遭封殺,成為大陸辛亥紀念活動中的一樁引人注目的事件。此前一個月,張耀傑在廣州參加了官方及南方報業共同舉辦的“嶺南大講壇”,他的演講題目是《辛亥革命的制度創新與歷史局限》。

這次演講使他領教了以敢言著稱的南方報業的謹小慎微,原來每周六的“嶺南大講壇”演講內容都會由南方報業摘編刊登,但他的這次演講,報紙只做了簡單報道,沒有摘編內容,理由是他們不做歷史題材的文章。張耀傑說:“我覺得他們只是找了一個借口,因為我講的比較到位,他們覺得不大好發,我做的是辛亥革命的制度反思。”

那次演講除了對制度層面的反思外,張耀傑主要講的是故事,一是組織同盟會的故事,他認為同盟會的組織者不是孫中山,而是安徽人陳家昌。二是國民黨的締造者是宋教仁而非孫中山。關於同盟會,他認為當時孫中山因受通緝不能回國,被陳家昌等人推舉為會長,留在日本,而陳家昌等則回國從事秘密活動。他說:“現在,大家誰也不提這個安徽人陳家昌,大家把孫中山作為偶像,什麼功勞都是他的,大家跟隨他,服從他,其實不是那麼回事,那時大家都有平等自由的意識,就是找一個人當個頭,過幾年還要選舉,但後來孫中山本人沒有民主意識,一直沒有再選舉。同盟會也就此分裂,大家各干各的。”

辛亥革命後,陳家昌到京師大學堂做教師,二次革命後在北京搞暗殺活動,1913年被袁世凱抓捕殺害,張耀傑研究發現這麼一個歷史人物被後人完全遺忘。

張耀傑演講的第二個故事,是創立國民黨的宋教仁原本想走憲政道路,孫中山把國民黨變成了革命黨和專制黨,後來蔣介石又把孫中山擡到了國父的高度,抹殺了歷史事實。他說:“但歷史真相不是這樣,孫中山沒有那麼重要,關於辛亥革命,連陳其美私下都說過,孫中山沒有任何作用。他常年在國外,對中國的情況根本就不了解,是我們打的天下,我們創造了中華民國,沒有孫中山什麼事情。這些都有文字記錄。”

這些對孫中山不利的文字,在已經實現了憲政民主的台灣暢通無阻,張耀傑的文章在台灣的《傳記文學》發表,他寫的《宋教仁案與國民黨》也在台灣出版。而在中國大陸,指出孫中山真相的文章,還是忌諱,經常被報紙迴避。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