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台灣超前中國和印度商簽FTA

發表時間:

●多年以來,台灣和印度的雙邊關係可以說「淡如水」,不過今年開春以來似乎出現顯著變化,請你為聽眾朋友介紹這個最新的發展好嗎?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廣告

對台灣來說,印度一直是一個遙遠的國家,倒不是地理位置有多遠,而是因為政治的因素雙方很少往來,最近幾年金磚四國興起,台商的腳步才逐漸踏入這塊南亞大地。今年一月初,台灣和印度的外交部共同召開了一個有關自由貿易協議(FTA)的研討會,這件事為台印關係的增溫點燃了第一把火;接着就是二月份,台灣經濟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憶如率領一批企業家到印度去訪問招商,這是台灣去印度訪問的第一位部長級官員;再接着就是上星期四,印度外交部長克利希納公開說,台灣和印度之間正在進行FTA的可行性研究,他認為雙邊的貿易額已經超過六十億美元,雙方應該在某種架構下直接交流,現在正是好時機。這些訊息透露台灣和印度正在加強實質的經貿關係。

●自從兩岸簽訂ECFA之後,不斷傳出台灣要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主要貿易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消息,現在連印度這個南亞大國都想和台灣加強經貿往來,中國大陸會不會有意見呢?

這正是各界關切的焦點,去年兩岸簽訂ECFA之後,媒體詢問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台灣未來能否和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時,王毅回答說,中國會「合情合理對待,務實妥善處理」;後來台灣和新加坡宣布展開FTA的可行性研究,大陸國台辦更發表關鍵性談話說,「我們相信新加坡會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並據此妥善處理與台灣的經貿關係」。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台灣的學者分析,在兩岸簽訂ECFA之後,大陸對這件事的態度其實已經180度調整,因為2002年時,大陸的說法是,邦交國如果跟台灣當局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必然會給他們帶來政治麻煩」。現在改為「相信新加坡會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並據此妥善處理與台灣的經貿關係」,意思就是,只要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就可以。所以,台灣和印度展開FTA可行性研究,成為目前台灣最熱門的話題。

●可是據了解,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很密切,而且至今尚未簽署自由貿易協議,這會不會成為台灣和印度簽訂FTA的阻力?

這是有可能的,值得各界繼續關注。誠如你所說,中國和印度的經貿往來遠比台灣密切,台印之間目前一年的雙邊貿易總額剛超過美金六十億元,但中國和印度則是六百億美元,但是中印貿易有一個大問題,就是貿易量嚴重失衡,中國每年對印度出口四百億美元,印度輸往中國只有二百億美元。去年十二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印度前夕,中國還曾拋出FTA的議題,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積極響應。也有台灣的記者問印度外交部東亞司司長班浩然,台灣和印度研究洽簽FTA會不會引發中共的抗議,班浩然說,那麼多台商已經在中國投資了幾千億美元,中國為什麼要抗議台商到印度呢?他甚至說,雖然中國是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但目前並不是印度和中國洽談FTA的正確時機,印度和台灣簽FTA則有可能。顯然,台灣和印度之間眉來眼去恐怕已經有點眉目了。

●如果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中國果真從此不再阻撓台灣和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台灣和印度簽訂FTA之後,對台灣的經貿發展會有什麼好處呢?

現在印度和台灣剛就FTA的可行性進行評估,這只是跨出第一步,距離真正簽署還有一段漫長的路。從經濟面來看,台灣和印度雙方的經濟規模、結構與發展階段差異很大,印度有很大部分是農業,台灣是以製造業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為強項,好處是雙方經濟的互補性非常高,但文化差異也非常大,所以在談判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不過,隨着亞洲經濟的崛起,印度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和實力也日益強大,在未來幾十年內都是不容忽視的市場,台灣如果能和印度簽署FTA,不僅對雙方的經貿升級是重大突破,對台商在全球的投資布局,也將提供更寬廣的腹地,可以避免把雞蛋全部放在中國大陸這個籃子里的風險,對台灣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