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書香世界

桑德爾——訓練獨立思考的作家

發表時間:

台灣的雅言文化在今年3月剛剛出版了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中文譯本。據編者說,在桑德爾的這本書中,作者讓我們"見識到了一位偉大教學者的一流修鍊"。這本書的特色就在於作者尊重每個人的思考力。他不灌輸,只引導。他帶領讀者,在直覺反應與正義原則之間,反覆思考。

廣告

比如第一章"福祉、自由、美德"當中,作者就舉了物價哄擡大辯論這樣的一個實例。

2004年夏,查理颶風從墨西哥灣虎虎撲向佛羅里達,橫掃全州進入大西洋,造成22人死亡,財物損失高達110億美元。風雨過去,緊接就颳起一場物價哄擡大辯論。

冰塊一袋平時只賣兩元,颶風過後,奧蘭多的加油站卻開價十元。當時是八月半,冰箱與冷氣機停電都不能用,許多人為了買冰塊,只好乖乖多花幾倍錢。樹木倒塌一大堆,電鋸和屋頂修理工雙雙需求遽增。屋頂上有兩株倒下的樹需要移走,包商開價兩萬三。平時賣兩百五的小型家用發電機,商家這時哄擡到兩千。為了躲風災,七十七歲老太太帶著老伴與身障女兒到汽車旅館投宿,平時一晚四十的房價這時竟然飆到一百六。

高漲的物價激起佛州民怨。《今日美國》標題說:「颶風才去禿鷹就來」。受訪居民說,要清掉一株倒在屋頂上的樹,費用竟然高達10,500美元,這是不對的,是「發災難財」。州檢察長克里斯特說得更狠:人的靈魂到底要貪婪到哪種地步,才會想去佔苦難鄉親的便宜。

佛州本來就有「反哄擡法」。災後,州檢察署接獲兩千多件投訴。有些有成案,像西棕櫚灘就有一家戴斯旅館,不只必須退還超收的錢,還必須繳罰款七萬。

不過,就在檢方出動,準備拿法律向商家問罪時,經濟學界卻冒出一種聲音,說「反哄擡法」與民眾之怒都於理無據。在中世紀,哲學家和神學家認為商品交易應該憑著公道價格,至於價格公不公道,則是由習俗或商品內在價值去決定。經濟學家卻認為,在市場社會,價格應該全憑供需決定。根本沒有公道價格這回事。

自由市場派學界大老湯瑪斯‧索維爾,說哄擡物價是強烈情緒用語,經濟學上不具任何意義。他在文中振振有詞,說「物價哄擡」如何有益佛州人民。「每當物價遠超出平時習以為常的價格,哄擡的指控就會冒出。」

索維爾主張,漲價有漲價的好處。冰袋、瓶裝水,屋頂修理,發電機和旅館房間變高價,既可抑制其消費使用,又可增加外地廠商的供應動機。冰塊在佛州停電的炎炎八月天既然賣價高達每袋十元,冰商就會加緊產製運來。索維爾解釋,這種價格不能說不公道,它只是反映買賣雙方在交易當下的價值選擇而已。

市場派健筆傑夫‧傑克比(Jeff Jacoby)亦在《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中提出反對「反哄擡法」的類似理由:「凡是市場可以承受的物價,就不算哄擡物價。這種物價既不貪婪也不無恥。這是自由社會對商品和服務的處置方式。」他承認「物價飆漲激起民怨,尤其是對災民。」但是,民怨卻不構成政府幹預自由市場的正當理由。看似離譜的高價既然能獎勵供應商生產更多急需品,其實就是「利多於弊」。結論:「妖魔化商家是不能加速災後重建的,放任其買賣才可以加速重建。」

作者指出,查理颶風後的「反哄擡法」大辯論,碰觸到道德與法律上的許多難題:賣方視市場承受能力,利用天災為商品和服務提高價格,這樣有什麽不對嗎?如果不對,法律應該有所回應嗎?怎麼回應?政府是否該禁止物價哄擡,即使這樣會幹預到買賣雙方的交易自由?

桑德爾的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作者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克林頓偷腥案。他認為,要把理性帶進公領域,公民必須把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說我對就是我對"。說到這兒,我想起文革時期有首歌,好像叫"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整首歌的歌詞就那麼兩句,"就是好,就是好",唱了半天,也沒唱清楚為什麼好。而桑德爾這本書目的正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這些信念。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