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司法衰敗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發表時間:

司法不公,對當前中國社會造成極大的困擾,是中國民眾最為關注的社會焦點之一。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中國司法不公的分析評論。

廣告

廣東《南方都市報》的社論稱:“司法如何實現公正,素來為公眾所關注”。“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掌握巨大權力的公職人員和行政機關不尊重法律的權威,司法公正從何談起,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又如何能夠建立呢? 感謝每年的兩會,總能聽到一些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的話語,關於司法公正的議題也不例外。去年兩會期間,最高檢副檢察長孫謙在央視中說了兩句廣為傳誦的話:一曰,‘行政權受到約束,受到規制,這是法治最基本的基礎性的東西’;二曰,‘大家都說法治法治,實際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權力,也就是說約束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這才叫法治狀態’。一年過去了,這兩句話仍然值得我們傾聽。”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鄭永年的評論稱:“很荒唐的是,司法在中國往往成為最便宜的東西,似乎可有可無。無論是黨政幹部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藐視司法,把司法當兒戲。這裡主要是司法的政治化問題。法的特性是一致性和普遍性,即所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政治化的特性就是多樣化和特殊性,不同的人在法律面前有不一樣的待遇。如果有錢者可以通過錢、有權者可以通過權來把司法過程政治化,無權無勢者則可以通過花樣繁多的形式如集會、遊行、抗議、暴力(包括自殺)來求助問題的解決。這正是中國社會的現實情形。”“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因為多年來的司法衰敗,中國社會已經瀕臨無政府狀態的邊緣。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無政府狀態已經成形:政府依靠‘維穩’來維持秩序,而社會則依靠暴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來爭取他們所認同的社會正義。”“社會對暴力的訴求,只是對黨政官員藐視司法的反應。也就是說,執政者要對司法衰敗負責。儘管改革開放一開始,執政黨就馬上強調法制和法治,但很多官員至今對此還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法治意識。”“任何政權不管其暴力機器有多麼強大,光靠暴力來統治,最終都會被人民所推倒。司法獨立,犧牲掉的只是少數權勢人物,而贏得勝利的則是整個政權。”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關明的評論稱:“筆者讀後,倒有一個疑問  中國的司法,到底是真如鄭文所指般地衰敗呢,或者只是發展不健全?就筆者的理解,衰敗是從某個已經到達的高度上退下來;而發展不健全,則是發展還沒有達至某個理想的高度。兩者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前者走向沒落而後者包含缺失。兩者或許有交疊,但不應混為一談。” “其實整個社會都在嘗試着適應法治,適應不斷湧現的新鮮事。”“在這許多的表象之下,中國司法的真實狀態,應該是處在一個發展而非衰敗的時期。”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張廣昭的評論稱:“鄭永年先生‘司法衰敗、信任危機和中國的社會暴力化’一文,引起了關心中國發展的學界、知識界的爭論。雖然筆者認為鄭文有些說法不夠公允,甚至有些誇大,仍需進一步的探討檢驗,但基本認同他的說法。尤其是在中國是否存在司法衰敗這個爭議上,筆者認為中國目前存在着嚴重的司法信任危機,司法衰敗現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終身教授江平老先生,在很多公開場合都表達過對中國法治的擔憂,認為最近十年中國的法治有倒退的危險傾向。在當前‘維穩’思路下,穩定壓倒一切;一旦失控,弄不好就變成了人治復辟的一個土壤。”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