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不要讓政治凌駕法治

發表時間:

4月3日艾未未被北京警方拘押以來,至今罪名不清,下落不明,並不斷遭到官方媒體的刻意抺黑。海內外社會各界的抗議聲音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繼續介紹有關艾未未事件的分析評論。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艾未未案發生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的批評達到新的高潮。艾未未作為中國公民,他受到的西方庇護非常特殊。這種干預突破了外界對中國法律應有的最起碼尊重。原因大概只有一個,艾未未在中國從事了政治對抗活動。”“西方輿論反覆說中國警方拘押艾未未‘在程序上不合法’,並以此引導中國國內有對抗情緒的人。其實西方根本沒在同中國談法律,它們發起的是一場地地道道的政治遊戲。”“艾未未案被炒得如此之大,是不正常的,西方在以此攻擊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試圖摧毀中國法律的權威。”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 “事件背後,有否‘外國勢力’從中煽風點火,難以判斷;即使以陰謀論計,‘外力亡我之心不死’,但在現代社會,槍炮的角力已轉化為文宣及意識形態的博弈,北京應有足夠心理質素麵對這種圍堵或大合唱,不能經常自陷被描黑的‘圈套’之中。以經濟實力論,內地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早前的國金危機中,更成為帶動全球復蘇的火車頭以至白武士,北京應對自己的輝煌成就與經濟實力、以至在國際政治上取得愈來愈大的話語權更有信心,從而更應展示出泱泱大國的風範,縱使真的有‘外力’借故‘尋釁滋事’,同樣須以更高的政治智慧、外交手腕來應對。”

香港《經濟日報》的社論稱:“內地政治大吹冷風,有內外因素。外因是‘茉莉花’革命風行,中央嚴防外國勢力藉機滲入內地;內因則是時間敏感,四月有四五天安門事件三十五周年,五月有五四運動紀念,六月有六四悼念,七月更是黨慶九十周年,加上高通脹與高樓價令民怨上升,中央政府感沉重壓力,故政治趨向強硬。但不論內地政治溫度如何,法治應歸法治,中央近年強調依法治國,方向絕對正確,在處理異見人士包括艾未未事件上,切莫讓政治凌駕法治,更要讓公眾看到公平正義獲得履行。可惜的是,當局對艾未未的處理,至今未符公眾期望。”“艾未未事件受廣泛關注,內地政府更應審慎處理,一方面要保障他的國民權利,包括讓他與家人和律師接觸等,一方面在拘留和起訴時必須做到公平、公開,有法可依,以理服人。否則不但予國際口實,批評中國打壓人權,更不利依法治國的落實,不利民眾對依法治國的信心。”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連日來,看到官方喉舌接連以‘爆料’方式報道艾案,內容不但跡近未審先判,也抹黑艾未未本人和其藝術事業,這是超乎法律以外的操作,就此,在講求法治的社會不能接受。” “艾未未所涉及案情,還待當局公布,以他近年涉及的維權活動和參與追查四川地震暴露的豆腐渣工程等,使人很難相信他現在失去自由,純屬涉嫌經濟犯罪。現在,境外各方無法改變艾未未的命運,但是內地當局若要人們相信處理艾未未乃依法而行,並使人信服,就要拿出證據來。我們認為,在公布案情之前,勿再抹黑艾未未,因為若還有法律以外的操作,只是反映當局在羅織罪名,不但使人對內地的手法倍感不安,當局實際上也是自暴其短,坐實政治打壓的污名。”“當局一連串法律以外的操作,使本來已經甚為脆弱的司法制度,更受到傷害,整體國家形象也要付出代價,親痛仇快,中共應知所警惕,勿一錯再錯。”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