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香港新世紀出版社鮑樸談“奇書” 《太後與我》

發表時間:

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最近出版一本“奇書”,書名為《太後與我》,作者是從清朝末年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寓居中國的英國人埃蒙德•特拉內•巴恪思男爵(Sir Edmund Trelawny Backhouse)。這本書是1944年作者本人臨終前留下的。其英文原稿保存在英法美等國的圖書館內六七十年後,由上海的翻譯家小說家王笑歌女士翻譯成中文出版。在今天的當今世界節目中,我們就請香港新世紀出版社的鮑樸先生介紹一下與這本書相關的情況。

廣告

法廣: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這本名《太後與我》,被稱為是一本奇書,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奇人”,這本書的內容,成書的背景也很奇特,請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情況。

鮑樸:這位作者是英國貴族,1873年生於英國,他1895年在英國的時候參與為愛爾蘭著名詩人王爾德案的辯護,王爾德當時因為與男性發生關係而被加罪。在這個背景下,他1898年來到中國。這本回憶錄寫的是在滿人統治下的北京,他這個英國人發現滿人和當時的北京和中國對男同性戀的通融和寬容的倫理環境,這是當時他這個英國人所不能想象的。我們有理由認為他寫這本書是為了比較、向西方讀者介紹滿人統治下北京的特殊倫理環境。

法廣:《太後與我》這本書的奇特還由於作者披露描寫了他與慈禧太後的性交往,後人對此很難評判。除此以外,這本書為人們了解清朝末年的中國,提供了某些特殊的外國人視角,這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太後與我》這本書的目的嗎?

鮑樸:這個作者在1910年寫了一本對當時影響非常非常大的書《太後統治下的中國》,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慈禧太後的間接印象,包括我們今天對她的間接印象都和這個人的這本書有關係。特別是他作為一個英國人在中國生活了45年,他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對細節的觀察,是中國人不會有的視角。他留下了當時北京社會生活的一些細節,我認為這是這本書里很重要的方面。

法廣:您能不能介紹一下譯者王笑歌的情況?

鮑樸:王笑歌是上海的一個小說家和翻譯家,在這本書上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們的中文版是建立在英文版基礎之上的,因為這個作者是個語言天才,他的寫作經常是從英文到拉丁文,到法文,到意大利文和相關文字。英文版是全部把它統一到英文,王笑歌再從英文翻譯到中文。對關鍵人物、名詞、表達,作者在書中都留下了中文。王笑歌的翻譯把這些原文中固有的中文全部保留下來。我們在出書的時候也用黑體字表示出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徹底精通漢語、中國典故,這是本書比較有意思的部分。也就是說他保留了100年前的北京話,是語言的活化石。

法廣:這本書出版後有什麼反應?

鮑樸:我給了一些文學界的朋友,他們看了都認為這本書有它的深度,可以從多層次多角度來看,可讀性強。但是我 必須說的是:這是作者所謂的回憶,離信史還有一定距離。這個我想讀者是知道的。到底這本書有多大的史學價值、史料價值?有待於學者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