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戛納現場

《嫦娥》導演鄒鵬:我的電影創作觀更加自由

本台特派記者安娜戛納現場報道  第64屆戛納電影節到目前可以說已經是“賽程過半”,18日和19日兩天,戛納的“影評人周”單元放映中國新銳導演鄒鵬的入圍片《嫦娥》,由於此次的戛納影展上華語影片無一入圍嘎納的主競賽單元,所以鄒鵬的這部入圍“影評人周”的片子就成了戛納影展華語競賽片獨苗。

第64屆戛納電影節
第64屆戛納電影節
廣告

“國際影評人周”雖然相對獨立,但卻是與戛納影展各競賽單元平行展開的電影競賽單元。它的主旨就在於發掘新人。今年正值影評人周創辦50周年。很多享譽國際的電影大師都是在這裡被國際電影界認識,可以說是電影界的伯樂。香港導演王家衛就曾在1989年憑藉其《旺角卡門》在參加影評人周,一鳴驚人。入圍本屆 “國際影評人周”的包括7部競賽長片、4部展映片和10部短片,《嫦娥》即是其中的一部。

並非學院派出身 僅拍過兩部影片的鄒鵬,他的處女作《東北東北》入圍第59屆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第二部影片《嫦娥》再次入圍戛納電影節,在接受本台專訪時鄒鵬表示,《嫦娥》剛剛在香港完成後期剪輯,就送到戛納參賽,他說:“我的電影風格更加自由,這可能是被戛納選中的原因之一。

專訪中,鄒鵬首先談到他對戛納影展的印象說:學電影的時候,戛納就是我們心中的羅馬。 進入戛納好像是學電影的一個終生目標。

安娜:感覺你真的很不簡單,第一部電影就入圍柏林影展,《嫦娥》是第二部,就被戛納選中。你對媒體說,感到很意外,你真的一點兒都沒有想到嗎?

鄒鵬:意外是肯定的。因為我第一次來,影片就入圍導演雙周,今年又是導演雙周50周年,所以特別高興。得知這一消息時正在工作,大家買來啤酒當香檳來慶賀。選上時,影片還在後期製作,20多天幾乎沒怎麼睡覺,但很興奮。

安娜:《嫦娥》是18號正式放映,之前看到影片的海報,畫面很“中國”,很有美感,讓人聯想到當年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

鄒鵬:在學電影之前我是做服裝的。第一部《東北東北》是我學了一年的導演進修後的作品,《東北東北》入圍柏林影展後,馬上就開始《嫦娥》一片的拍攝。《嫦娥》反映的是我在深圳創業13年全過程的感受。嫦娥一片是鎖定珠江三角洲這個地域,這部電影也是我在廣東10多年的一種紀念。

安娜:所以有評論說,你的電影很有地域的特色。

鄒鵬:對。我首先很愛電影。我沒來法國之前,我都是在電影里感受法國。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人的生活態度 生活方式都隨着這一發展在急速改變。人們的生活和自己的目標都是未知的,我電影里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人們的感受。

我的電影創作首先是要忠實於我自己。我表現的就是我看到的和體驗到的,沒有過分的渲染和誇大。我是學藝術的,突然進入電影領域,實際上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這樣讓我的電影觀更加自由,不受學院的或電影理論的局限。我更注重的是我個人的感受,更願意用自己的方法創作。電影應該有創新,這樣才能更加鮮活。

聽眾朋友,擔任本屆影評人周長篇單元的評委主席是韓國導演李滄東,鄒鵬的影片是否更能得到亞洲導演的理解和賞識,明晚將舉行影評人周的頒獎晚會,也會為我們揭開這個謎底。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