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經濟與貿易

中國水荒 以色列進入中國水市場

發表時間:

中國嚴重缺水, 膨脹的人口和嚴重的污染使中國水資源匱乏。 專家估計,目前中國70%的用水不適合飲用和魚類生長。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21%,中國的水資源卻僅佔世界6.2%。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將目光轉向大海。以色列的海水淡化處理公司則將目光轉向中國,到中國市場落地發展。

IDE技術公司標誌
IDE技術公司標誌 DR
廣告

以色列在天津建淡化海水工廠

法國論壇報說,以色列人成功綠化了他們的荒漠之後,試圖在中國做同樣的事情。以色列的水處理技術在世界名列前茅,尤其在淡化海水和灌溉技術方面,是技術強項。以色列的幾大水處理公司都已進入中國,將巨大的中國市場作為戰略發展目標。以色列的IDE技術公司(IDE Technologies) 與中國天津一個發電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在天津建造海水淡化工廠,每年可處理海水7千3百萬立方米,這個項目完成後,不僅可向1千200萬天津市居民提供用水,還能滿足一個發電廠的運轉需要。

為了天津的海水處理項目,以色列人精心策畫資金構架,組合多家投資銀行和基金參加。法國論壇報說,共有9個金融機構加盟天津淡化海水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發展銀行和以色列的英飛尼迪Infinity I-China投資集團,後者擅長在能源和水處理領域的投資業務。

以色列近些年來冬季十分乾旱,飲用水成了稀缺之物。這樣的困境刺激以色列的水處理技術快速發展。現在,僅有700多萬人口的以色列,擁有166家水處理公司, 其中3家是全球最大的淡化海水公司。以色列水處理公司還努力向外國輸出技術和服務,每年出口額高達15 億美元。

國家投資治水項目花落誰家?

以色列水處理公司進入中國,被認為是恰逢機遇:中國十二.五計畫向環保領域傾斜,政府對水處理的基礎設施投資份額大幅增加,預計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用於廢水處理的投資接近7千700億元人民幣,用於改造供水系統的投資,超過100零47億元人民幣。這樣龐大的治水投資,不難想象,中國企業也會虎視眈眈。俗話說:肥水不留外人田,很顯然,這樣的巨幅的投資,一定會催生出一大批中國本土水處理公司。

分析認為,從現在到未來5年,中國將出現300來家水處理公司,但能夠拿到大型項目的,可能只有那些大型上市公司或各種國資企業。首先被看好的是北京自來水集團。該集團屬於北京市政府,負責北京地區供水,兼營再生水和污水處理及工程、材料和電錶製造等等。該集團在香港上市 ,市值相當於15億歐元,是眼下同類企業中資本最雄厚的公司。接下來是中國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市值3億9千萬歐元。此外,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市值相當於12億歐元)也準備涉足水處理項目,不過眼下光大集團的主要的業務是處理垃圾和利用垃圾發電。

國企運作不透明

論壇報引述香港業內人士說,這些中國大型國企都是通過有希望的領域發展起來的,他們通常是圍繞一些項目運作。這些國企可以建一座水處理工廠,也可以又建工廠,又參與共水管理,然後也可以將整個工廠和業務賣給國家。但這些國企通常盈利周期漫長,需要大量資金,經營起來非常缺乏透明度,而且經常通過增加資本來圈錢,特別是在市值很高的情況下繼續提高資本,無法安撫投資人。

地方政府賺錢新招

此外,中國市場通常由大型上市企業和眾多小公司分享,而能夠獲得市場份額的眾多小公司背後,都有地方政府支持。過去,負債纍纍的地方政府靠賣地賺錢,現在不能繼續擡高地價了,必將尋找其他途徑圈錢,比如管理風能發電園區、收取煤氣管道接通費、或者提高水費。分析認為,未來5年,中國的水費需要上漲8%到20%,才能比較接近市場價格。但鑒於現在的通貨膨脹,這個漲幅看來過於大膽。論壇報說:不過,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國要發展一種有利於地方市政當局生存的經濟模式,此舉無疑給跨國公司在中國開創市場增加難度。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