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台灣和菲律賓外交糾紛捲土重來

發表時間:

●今年二月間,有十四名台灣籍的詐騙嫌犯在馬尼拉被菲律賓政府強行遣送到中國大陸去受審,引發台灣和菲律賓之間的外交糾紛,後來逐漸平息。但前幾天,台菲關係卻又再度緊張,請你說明一下這次的風波?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廣告

今年二月間,中國和菲律賓的司法人員在馬尼拉連手破獲了電信騙集團,逮捕了許多嫌犯,有菲律賓人、中國人和台灣人,其中台灣嫌犯有十四位,在菲律賓強勢主導下,硬是把這十四名台灣嫌犯押上飛機,送到大陸去審訊。這件事引起台灣內部強烈反彈,在野黨強力抨擊馬英九政府因為和大陸採取和解政策,導致台灣主權流失,被菲律賓視為「中國的一省」,以至於連持台灣護照進入菲律賓的台灣籍嫌犯,都是被硬送往大陸。事後台灣態度強硬,召回駐菲律賓代表,甚至不惜要停止菲律賓勞工外銷台灣,最後菲律賓兩度派遣特使到台灣說明,雙方談妥一些條件,菲律賓移民局長下台負責,事情總算了結。不料五月二十六日,事情捲土重來,菲律賓上訴法院做出一個判決,宣稱基於「一個中國」政策,菲律賓移民局把十四名台灣嫌犯送到大陸去並沒有錯,完全符合菲律賓法律的規定,判決書甚至認為這是「審慎明智的做法」,因為菲律賓視台灣為中國的一省。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雙方再度杠上。

●菲律賓上訴法院做出這樣的判決之後,台灣方面有什麼響應呢?

這次台灣的態度仍舊強硬,台灣外交部長楊進添說,這件事的本質是跨國的司法管轄權競合問題,好不容易才獲得解決,對方卻又重新來一下,把政治問題引入司法判決,台灣必須強烈抗議,並要求菲律賓要有具體的響應措施,要不然「就是逼得雙方關係往回走」,話說得滿硬的;另外,台灣外交部也召見菲律賓駐台代表白熙禮,表達抗議,強調台灣絕不容許菲律賓以政治議題干擾雙邊司法管轄權的競合問題,要求菲律賓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還說,如果菲律賓沒有合理的解釋,台灣不排除再度祭出反制的措施。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認為,菲律賓法院的判決對行政部門會有拘束力,這個判決恐怕會形成判例,導致未來菲律賓對台灣的政策將更為傾斜,他擔心會出現骨牌效應,會有愈來愈多國家比照辦理。

●台灣雖然再度採取強硬態度,但這回是菲律賓上訴法院的判決;司法部門的裁定,菲律賓行政部門恐怕使不上力吧?

沒錯,菲律賓行政部門當然不可能幹預司法部門的判決,但行政部門也必須表態,否則上次的道歉、賠不是,以及協議的達成,就都做白工了。六月二日,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主席培瑞茲寫了封信給台灣的外交部長楊進添,做了三點說明:一、他已經在六月一日召開記者會,重申菲律賓政府對這件事的立場是:十四名台灣人被遣送到中國大陸是司法管轄權競合的問題,和菲律賓外交政策無關,也與「一個中國政策」無關;二、菲律賓政府對這個判決的輔助見解,不當引用「一個中國政策」表示深切遺憾;三、再次強調,法院判決的輔助見解,不代表菲律賓政府的立場,可以說姿態也擺得很低了。加上台灣內部最近最熱火的新聞是,食品添加塑化劑的問題,台灣媒體沒有對菲律賓法院的判決大做文章,所以如果沒有其他意外,台灣政府和菲律賓政府這次可能可以過關。

●為什麼台灣有些評論認為,在這個事件中,台灣表面上是吃虧,其實已經佔到便宜?

台灣的外交部在這次事件中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國民是持中華民國護照訪問菲律賓,菲律賓國民來台,也都要向台灣申辦簽證。也就是說,台灣以實際的司法管轄權作為論點,不談政治,逼得菲律賓公開承認這是司法管轄權的競合問題,打破了「一個中國」的政治緊箍咒,如果未來這種論述方式被國際接受,對台灣的國際外交空間當然比較有利。其次就是,「台嫌遣陸」事件透過菲國特使訪台,讓台灣與菲律賓增進了認識,也帶來簽署「司法互助協議」及「經濟夥伴協議」的契機。如今判決再度掀起波瀾,更會讓菲律賓政府明白,雙方的「司法互助協議」必須儘快簽署,才能避免雙邊關係因為枝節問題受損。再加上,先前那十四位台灣詐欺犯,大陸已經宣布將在六月遣返台灣,讓台灣的司法機關自行處理。這樣看起來,經歷這次事件,台灣不但沒有損失,反而在國際間強化了主權國家的意象,最起碼,相關國家未來至少必須把台灣看做是一個政治實體,對台灣而言,應該算是正面的發展。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