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時事觀察

南方朔:孫中山的美籍身份在台未起太大漣漪

發表時間:

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裴士蓮日前表示,該協會在準備一項名為“孫中山與美國”的特展時,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孫中山先生有美國公民的身份。對此,國民黨方面表示,這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為了革命的權宜之計。裴士蓮指出,美國政府移民單位在1904年發布的一份文件顯示,孫中山1870年11月24號出生於美國檀香山。

位於武漢紀念武昌起義的“首義廣場”的孫中山雕像
位於武漢紀念武昌起義的“首義廣場”的孫中山雕像 wikipedia
廣告

不僅如此,美國在台協會還發現,孫中山曾經在檀香山就讀的歐胡學院,也就是現在普納荷中學的前身,而這所學校正是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的母校。不過,裴士蓮也指出,多數學者認為,孫中山當時是由於朋友的幫忙,取得在檀香山的出生證明,而孫中山是否真的在檀香山出生,確實有待討論。

對於此一疑問,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陳儀深教授表示,在他的研究當中,沒有聽說過孫中山是出生於檀香山。他對媒體表示說:“基於大清帝國對他的通緝,甚至有些人對他的告狀,包括日本也不歡迎他,所以需要美國的協助,美國方面也願意給他護照與出生證明,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台灣民間又是如何看待孫中山擁有美籍這件事情,就此本台採訪了時事評論作家南方朔:

法廣:您第一個反應是?

南方朔:坦白說我沒有特別的反應,而且實際上孫中山先生是美國人在台灣也沒有造成太大的話題。意思是說,並不覺得這件事有什麽了不起的,大家看得蠻平淡的。

法廣:那您覺得美國在台協會在籌備展覽時公布此一消息的用意為何?

南方朔:我們好像不用去猜測他們有什麽動機,如此一來好像講的太遠了,他們只是將公布一份史料而已,然後證明孫中山以前曾是美國公民。此外他們有沒有什麽用意,我不做猜測。我認為,在孫中山那個時代,在華僑社會,有外國公民的身份,好像也是蠻正常的現象。所以這件事情並沒有在台灣社會造成很大的話題性。

法廣:台灣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表示這是為了革命的權宜之計?

南方朔:這恐怕也有點過分地穿鑿附會了。我相信,當時在海外的許多華僑應該都會有外國人的身份,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他們心裡會有什麽特別的計畫,恐怕也沒有吧!而且,孫中山先生雖然有美國公民的身份,可是他恐怕也沒有從這個身份中得到什麽革命的便利,因此,他具有這個身份的整個話題性就變得很淡了。

法廣:也就是說美國籍對他推動革命沒有實質影響只是方便他在美國居留是嗎?

南方朔:
當時,尤其在中國廣東一帶的經常在海內外跑來跑去的華人,或者說是像孫中山一樣有雙重國籍,我認為這應該是蠻正常的。假設因為擁有外國身份,然後從外國政府那兒得到什麽好處,得到什麽資源,幫助革命大業,這樣的話,孫中山先生的外國籍身份,話題性才會變得比較強。但我覺得他沒有呀,所以這樣的話題性就減弱了。

法廣:孫中山的美籍沒有太多的反響,但馬英九總統曾持有美國綠卡卻引起很大爭議,您如何看台灣民間對政治人物具雙重國籍的情結?
南方朔:
從19世紀末到現在,局勢已經變得很不同了。以前的大概每個國家的國民對國家認同的要求沒有那麼不嚴格,意思是比較馬虎。可是近代就不一樣了,每個國家國民都對國家認同的要求,都較過往來得高。例如要成為美國公民,必須要宣誓效忠國家的。台灣現在也是對國家認同要求很嚴,如果想要參與公共事務,政治人物具有雙重國籍是不會被接受的。我的意思是說,現在與以前對國家認同的標準,差別是很大的。

法廣:綠營人士對此的態度呢?
南方朔:
我覺得也是一樣的。台灣不管藍營或綠營、有讀書還是沒讀書的人,大概對孫中山先生由美籍這件事情看成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到,在那個時代要求當時的政治人物不能有雙重國籍,可能太嚴格了,但在現代來講,做這種要求就比較正常。不同的標準是因為時代不同造成的。

法廣:今年台灣官方高調慶祝民國百年,這有助於提高台灣民間對中華民國的熱情嗎?
南方朔:
任何一個政府,特別是台灣自己認為它代表了一個正統的政府,那一定要用所有的力量來創造自己國家的認同。所以,台灣現在剛好是國民黨執政,國民黨當然要合理化它歷史的正統,因此,“民國百年”對國民黨政府而言意義就非常大,也繞着百年在做文章呀,但假設今天不是國民黨而是民進黨執政的話,我看,民國百年就不會這麼大張旗鼓地做了。也就是說,任何政府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創造自己的認同,要從這樣的意義來看,才是!

就如同南方朔對本台所說的,孫中山擁有美國籍一事在台灣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爭論,連在野的民進黨立委葉宜津也認為,早期台灣推動反對運動的人士,有些也不得不遠走他鄉,取得保護之後,再繼續努力。

總而言之,在台灣學界,對於孫中山先生出生於中國的事實卻是不容否認的。台灣的教科書也明文寫道,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在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出生。台灣的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強調出,1904年是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之後發起革命的第10年,當時推動革命非常的艱辛,不但面臨滿清政府的緝拿,在海外僑界也必須面對保皇黨的牽制。邵銘煌還說,有一次孫中山被當時的美國移民局關押了幾天,因此當地僑領建議,如果要在美國本土推動革命,最好能擁有美國身份。因此,孫中山在舊金山親友的幫忙下,向夏威夷州政府取得了出生證明,成了美國公民。邵銘煌解釋,孫中山在13到17歲時,曾經在夏威夷讀書,因而選擇在夏威夷申請出生證明,至於證明上的生日1870年11月24號,則是選擇和興中會成立的日子同一天,以便和辛亥革命有所連結。

備註:
被視為中國革命家的孫中山,本名孫文,字逸仙,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名“孫中山”。英語姓名Sun Yat-sen。中國國民黨尊其為“國父”,中國共產黨稱其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中國民主革命先驅”。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1929年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舉行隆重奉安大典,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