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伊利集團全力“公關”封殺董事長潘剛被舉報事件報道

6月13日,伊利集團前董事長助理張三林實名舉報董事長潘剛勾結高官儲波之子掏空公司,引起渲染大波,但第二天的平面媒體和網站正式報道卻寥寥無幾,結合了宣傳部體制政治權力與傳媒廣告金元大棒的伊利,讓中國媒體面臨著政治審查外全新的對新聞自由的侵蝕和考驗。

© រូបថត​រក្សាសិទ្ធិ
廣告

13日,伊利很快以其強大財力為後盾,開始在網上上刪除相關帖文。當天下午,發表在天涯、凱迪、新浪雜談等BBS的舉報信已經沒法打開,相關內容則通過微博客等渠道,轉貼到許多中小網站上。

13日下午5點,《財經網》刊發報道,《伊利放量跌停疑因網絡公開舉報各網站大規模刪帖》。文中稱“今天上午,各網站已幾乎同時開始大規模刪除相關帖子的行為,主要門戶網站微博也同樣開始刪除用戶發布或轉發的相關內容”。

6月13日晚間,伊利股份在發布公告,將於6月14日起臨時停牌 。
伊利除發“澄清”聲明,稱該舉報信“純屬捏造胡編,舉報人張三林不是伊利正式員工”外,伊利集團的公關負責人還向媒體放話,稱張三林年輕時曾組織“反革命活動”,被公安局“依法懲辦”,這一說法也成為媒體人和網民的笑柄。
整個晚上,伊利公關團隊網絡刪帖的努力都在持續。

例如,6月13日下午,鳳凰網製作了了“傳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遭實名舉報”的專題;6月13日晚間,“證券時報網”發表“伊利董事長潘剛被實名舉報輿情分析”的文章,這些專題在第二天(6月14日)都已無法打開。
事實上,到了6月15日晚間,許多中小網站上的網友轉貼的舉報信原文都被刪除。
伊利的公關之手更伸向了有能力做深度調查的傳統媒體。事發第二天,也就是6月14日,許多財經媒體都未能刊發此事的跟蹤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周斌財經版主編在微博客上抱怨“連夜大撤稿,差點開天窗,鬱悶至極”。他說,“我估計今晚很多做新聞的人,會對那家牛奶公司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有該報記者在微博客上透露,《21世紀經濟報道》在當晚收到了短信形式的禁令,被迫半夜撤稿。未刊發的報道披露,舉報人張三林是伊利前董事長鄭俊懷老部下,多年持續舉報目的有二,一是在鄭出事後受不公平待遇,二是替鄭在鬥爭中落馬抱不平。
此外,報道還透露:“舉報人張三林在2005年已經完成檢舉信並送至最高檢,但一直未有立案。其次,張三林的2000-2004年材料部分來自2004年當地司法機關對潘剛的調查,但不久調查被地方政要(應指內蒙前任黨委書記儲波)壓下。”

《中國經營報》記者晏耀斌在微博客上說,“本報記者還在前線戰鬥,不知道能夠堅持多久。媒體被強姦,錯不在媒體,大企業邀“官”來壓,能咋辦?”

《財經》雜誌的母公司“財訊傳媒集團”副總裁楊浪則說,今天,“那家牛奶公司”堵了所有媒體的口,卻在所有相關媒體心裡栽了!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