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突發流行病

兩岸三地爆猩紅熱 建通報機制監察疫情

中國、香港和澳門等兩岸三地均發現,主要攻擊幼童的猩紅熱(Scarlet Fever)本年出現爆發,香港更錄得十年新高的感染病例,並首次錄得死亡病例,而且在三星期內出現兩宗。香港大學的研究更發現,引致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出現變種,相信因此令病菌傳播更快。 

香港幼兒園因猩紅熱停課一周
香港幼兒園因猩紅熱停課一周 明報網絡版照片
廣告

最新一個疑因猩紅熱死亡的兒童21日早上不治,死者是一名五歲男童,而首宗死亡病例是一名七歲女孩,上月三十日因發燒以至中毒性休剋死亡。

本年至今,香港已錄得645宗感染個案,當中,5%的學校出現群體感染,仍然屬於零散個案,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表示,按現時趨勢,疫情高峰預料會持續多幾個月,未必會像往常般於八、九月間回落。他又指出,病菌出現抗藥性,作為一線藥的紅黴素抗生素的藥力銳減,不排除會出現更多病情嚴重的個案。香港今年有兩宗病例因嚴重併發症而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

香港大學受託對引起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進行基因研究,發現「化膿鏈球菌A族病菌株」的基因組,混合一組活躍於口腔或腸道的鏈球菌基因,令猩紅熱的傳播性大增,但毒性基因則未有變化。

澳門方面,截至五月底,已錄得四十宗猩紅熱個案,較2009年和2010年全年的廿九例及十六例明顯上升,當中有九例需要住院治療,暫無死亡個案。

中國大陸方面,今年首五個月,全國共接獲21269例猩紅熱個案,超過去年全年案例。今年至五月錄得病例中,北京佔了一成,達2188宗,其中,三月時,一星期的病例可以增加三倍,市衛生局據報正在調查病例明顯上升的原因。

香港衛生署表示,面對感染個案颷升,中國內地、澳門和香港三地的衛生部門已建立通報機制,監控疫情變化。
猩紅熱可透過呼吸或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並無預防疫苗,須倚賴注意個人衛生,減低感染的機會。一旦染病,主要徵狀為發熱、咽喉痛、草莓樣舌及皮疹。猩紅熱死亡率極低,一般用藥一星期、多喝水和卧床休息即可,但若治療不徹底,可能引起急性風濕病、風濕性心臟病等疾病。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