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輿論看中國

法國專家看中越南海衝突

發表時間:

中越之間近期來不斷升級的領土主權爭議使南中國海地區波濤洶湧,風雨滿樓,法國的中國問題網站上周刊登長篇社論文章,標題為,中越衝突,從兄弟國家之間的自相殘殺到地區的整體格局,文章的作者弗朗索瓦•丹如總結概括了中越幾百年來的領土爭議,介紹了最近十多年來導致地區關係緊張的各大因素,作者最後還為南海主權衝突的解決指點出可能的方向。

廣告

文章首先梳理了中越之間兩千多年來的錯綜複雜的歷史,指出,越南自西漢開始就歸屬於中國,到十五世紀初才脫離中國的明朝宣布獨立,中越關係從一開始就是越南人民反抗北方中國皇朝統治的歷史。十九世紀法國殖民軍隊進入越南北部時還與大清帝國的軍隊打了個照面。二十世紀中期毛澤東與胡志明時代,中越戰略關係十分緊密,在中國的支持之下,越南共產黨還試圖控制整個越南半島,中方的支持使越南得以最終將法國以及美國的軍隊趕出越南,但是,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之後,中越關係卻急轉直下,越南入侵柬埔寨攻打與北京關係緊密的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當時的中國主席鄧小平才在美國時任總統卡特的默認之下發動了1979年中越戰爭,中越戰爭使中越雙方都死傷慘重,在國際舞台處於孤立地位的越南便轉而向與中國斷交十多年的蘇聯尋求援助。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蘇聯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的援助中就有百分之3三十五被送往越南。作為回報,越南將南部的硯港奉送給俄羅斯作為海軍軍事基地,雙方之間的軍事合作一直持續到2002年。

作者介紹了最近幾十年來,中越在南沙以及西沙群島的幾次最大的主權爭奪戰,194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奪得南沙群島的最大島嶼太平島以及西沙群島的西部島嶼,1974年,中國解放軍海軍繼續奪取了西沙群島的東部島嶼。1988年,中國為了爭奪被越南佔領的南沙群島的約翰遜焦岩,與越南海軍發生激戰,導致64名越軍士兵死亡。

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中越之間的主權爭奪驟然緩解,一方面是由於北京在六四事件之後,面臨四面楚歌,因而不得不暫時在領土主權爭奪戰中偃旗息鼓,而另一方面,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俄羅斯督促越南儘快從柬埔寨撤兵,也使河內無暇顧及南中國海。

南海地區雖然硝煙漸漸散去,但是,北京在90年代進一步完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大筆一揮,將南中國海轉變成為中國的內海,期間,中國政府還居然給美國的石油公司簽發開採權。儘管2002年,中國與東盟十國共同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但是,既是主要的運輸要道又擁有豐富石油以及天然氣儲藏的南海地區依然激發中國與周邊各國的各類衝突。

2010年七月河內召開的亞太安全會議首次將南海地區的領土衝突搬上國際舞台,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提議幫助調停中越之間的糾紛,遭到中國方面的婉言謝絕。楊潔篪在河內會議上甚至毫不掩飾地表示:“在南海地區,中國是一個大國,而其他國家都是一些小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丹如就此評論說,楊潔篪此言足以彰顯北京在該地區的外交策略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中國外交部的一名官員還不無冒失地進一步確認說,南海問題同台灣和西藏一樣,涉及到中國的核心利益。

在上述邏輯的指導之下,北京與河內之間的關係只會日益緊張,導致河內方面不得不認真地考慮同美國加強軍事合作關係。自2003年以來,已有十二艘美國軍艦在越南停靠,與此同時,越南加速從俄羅斯引進先進的軍備。

作者最後評論說,雖然近期來中越之間的海上糾紛同此前的衝突屬於同類性質,但是,中國方面似乎正在改變語調,中國在保證不會在南海地區使用武力的同時,又明確警告美國不要介入南海衝突,而美國方面,在加強對南海地區的軍事部署的同時,也不斷強調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國際公海自由通行的原則。為了避免同中國發生直接的衝突,美國呼籲衝突各方以談判解決糾紛。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談判又以何為基礎呢?北京無視歷史以及地理因素,明確宣誓擁有南海全部的領土主權,此舉既違反了聯合國的海洋法公約,又沒有獲得聯合國以及地區任何一國的承認,就是在中國國內也有人對此持有保留。

去年七月,中國現代國際關係學院研究院副研究員達 巍就在《環球時報》上表示,在領土問題上,哪怕是涉及核心利益的領土問題,也有不少大國不惜放棄有爭議的領土,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是在放棄核心利益。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朱峰教授也認為中國高層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並不見得會固守立場,但是問題是,政府如果做出退步的表態,將被民意解讀為是在退縮,因此,可能會更進一步激發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