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中國民間輿論擔心地方債務綁架民生

發表時間:

國際債評機構穆迪公司發表報告質疑中國實際公共債務之後,中國審計署也透露了地方債務問題嚴重,引發經濟界有關地方債務可能影響地方和整個經濟發展的疑問,而民間輿論也發出“莫讓地方政府舉債無度綁架民生幸福”的呼聲。中國政府為此專門召開了審計問題會議,要求把“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列為首要任務。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據中國審計署透露,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的債務高達10萬億元人民幣。隨着多年積累形成的地方政府債務曝光,北京無法再向外界隱瞞公共債務風險問題。中國總理溫家寶6日主持國務院會議時特別指示,要求各地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對審計揭露的腐敗案件和犯罪線索要一查到底。
 

中國審計調查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除54個縣級政府沒有政府債務外,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債務餘額超過10萬億元,其中60%是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而據香港渣打銀行亞洲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估計,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累計高達15萬億人民幣,單是每年償還的利息已達8800億人民幣,佔去年收入21%,負擔頗為沉重。
 

雖然北京宣稱這些地方債務負擔尚未超出地方政府償還能力,但經濟觀察人士及媒體都擔心,這些由地方透過缺乏透明度的融資平台舉借的債務,其風險巨大,而且往往滋生官員腐敗,不僅會拖累經濟發展,尤其在目前通貨膨脹持續飆升的情況下,地方債務可能綁架民生改善。
 

在7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會議上,官方承認整個地方債務規模巨大,結構複雜,償還能力也有很多疑點。這些地方債務並不是最近幾年才有的,而是多年累積形成的,與金融體制和融資方式的不透明有關,而這種融資方式給大量官員腐敗以可乘之機。
 

中國審計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總數多達6575家,相應的政府債務餘額占債務總額的近一半,其中大部分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審計發現,一些融資平台公司存在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管理級次多、鏈條長,資本金到位率低等問題,盈利能力較弱。僅2010年度,全國就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融資平台公司出現虧損。
 

這種不透明的融資平台,是僅僅加以規範,還是徹底整改?目前也出現爭論。滙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7日建議北京開啟地方政府自主發債閘門,因為發行債券比銀行貸款更加透明化。這是幾天前國際債評機構穆迪公司發表報告質疑中國實際公共債務以來,屈宏斌建議北京改變做法。穆迪公司的評估報告認為,中國官方的公共債務統計數字並沒有納入地方政府債務,估計中國國債實際已佔GDP的36%,而不是官方公布的20%。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也認為,從長遠看,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仍需研究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他認為,既然地方政府舉債已經客觀存在,開啟地方政府自主發債機制亦無不可,將來可由中央給地方政府發債確定一個額度。
 

中國審計署也建議,可研究賦予省級政府適度舉債權,逐步探索向具備條件的市級政府推開。舉債計畫需經國務院審批,並納入地方預算管理,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同時,對政府負有償還責任之外的其他相關債務,要嚴格審批和控制規模,防止違規、過度舉債。
 

在短期內,中國政府似乎只傾向於重新清理和規範這類融資平台。在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政府同意將來研究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但目前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並無這類相關部署,主只涉及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問題,包括清理規範融資平台公司,敦促金融機構切實加強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嚴格落實借款人准入條件,按照商業化原則履行審批程序。
 

滙豐銀行經濟學家屈宏斌則認為,短期內基本上可行的就是地方政府用更透明的方式舉債;但長期來講,還是要採取盤活資產、進行稅制改革等最終解決方案。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