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政治

首次公布的中央三公經費被指至少低報了七成

中央國家單位首次向公眾報出了“三公”經費的支出數額,2010年中央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用財政撥款開支的出國(境)經費、車輛購置與運行費以及公務接待費,統稱“三公”經費的支出,合計為94.7億元。不過,由於沒有獨立審計力量的介入,官方首次公開的這三類經費,均來源於中央各部門的自行上報,其準確性和可信度都難免大打折扣。

中國銀行合肥分行30092010
中國銀行合肥分行30092010 Reuters 路透社
廣告

千呼萬喚始出來!中央國家單位終於首次向公眾報出了“三公”經費的支出數額。經財政部彙總,2010年中央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用財政撥款開支的出國(境)經費、車輛購置與運行費以及公務接待費,統稱“三公”經費的支出,合計為94.7億元。其中,出國(境)經費17.73億元,車輛購置及運行費61.69億元,公務接待費15.28億元。現在,人們熱切期待着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比照中央財政的做法,早日公開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

據《新世紀》-財新網的報道,不過,不能不看到,由於沒有獨立審計力量的介入,官方首次公開的這三類經費,均來源於中央各部門的自行上報,而這樣得來的統計數據,其準確性和可信度都難免大打折扣。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央財政本級支出為15989.73億元,而中央單位的行政經費合計為887.1億元,由此可大致計算得出,中央政府的行政經費佔中央本級支出的比重為5.54%,而中央“三公”經費佔行政經費的比重為10.68%。

不過,根據財政部綜合司此前的研究報告,1978年以來,中國行政管理費的增速總體上要快於財政支出的增速,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06年,中國行政管理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已經由1978年的4.7%提高到18.3%。如果按照2006年的這個比重,和去年中央本級支出的總額來計算的話,便不難得出,2010年的中央行政經費 =15989.73X18.3%=2926.12億元;而去年的中央“三公”經費則 =2926.12X10.68%=312.51億元,而非此次財政部所彙總的887.1億元和94.7億元。

由此可見,假定2007年至2010年中央行政經費和“三公”經費均為零增長的話,這次剛剛公布的2010年中央行政與“三公”經費的數據,相比實際支出的最少也要低報了七成。不僅如此,考慮到上述統計基本上局限於預算內資金,而“三公”經費及國內公款旅行費用等,很大部分都游離於預算之外,因而,這樣的測算仍屬保守估計。究其原因,在中國政府支出的分類科目中,並沒有專門設立對應於“三公”消費的項目,“三公”經費實際上散落在各類行政經費支出中,而且數額動輒以億元計,其具體流向局外人根本無從一窺究竟。

《新世紀》-財新網的這篇報道又說,因此,“三公消費”要公開,關鍵是公布的科目要細化,而非給個籠統的項目名稱,或者冠以專業術語,讓人霧裡看花。再者,“三公”經費要想改頭換面也並非難事,除了處於財政預算之外的使用便利,還有各種變化途徑。例如,近年來,隨着國家加大對“三公”的管控力度,一些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開始向下級地方政府部門轉移,比如,中央部門公務員借用地方駐京辦車輛,一些中央部門將“三公”經費轉嫁到企業頭上,行政領導機關在所管轄的範圍內將經費交由下屬企業、事業單位報銷等“內部費用外部報銷”的情況並不少見。

此外,即使各部委具體的統計報表得以公開,種種所謂的“其他”科目仍能起到一葉障目的作用。比如說,今年4月,國家科技部在各中央部委中率先公開“三公”經費,其三項開支預算為4018.72萬元,科技部的總經費是198.10億元,而預算支出說明中的各項“其他支出”竟高達69.50億元。這其中究竟包含有哪些內容,是否也有“三公”性質的消費隱匿其中呢?聯想到中央各部門隨後將公布2010年度“三公”經費的決算數據,和2011年“三公”經費的預算情況,不知能否逐漸解開人們心中的疑惑呢?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