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北京網絡管制當局治理微博“謠言”

7月14日,負責管制中國絕大部分網絡媒體的北京市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大部分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註冊在北京)下屬的“北京網絡新聞信息評議會”召集會議,宣稱將對“自媒體時代”,也就是微博時代的網絡“謠言”宣戰。

廣告

此前的7月14日,廣州增城市法院宣布,對“6·11”增城新塘騷亂事件進行了宣判,一名當地人因微薄“不實”和“煽動”內容被判刑。

當地法院稱,嫌疑人陳夢凌在2011年6月11日凌晨至當天下午,在騷亂現場用手機拍攝了多張公用設施被毀損、車輛被推翻的照片,編寫並發布“孕婦老公被活活打死!”和“堵截國道!為民聲(申)冤!”等“不實”和“煽動性”文字上傳到個人微博上,被判刑1年六個月。

有許多微薄網友認為,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使許多未經證實的傳言乃至謠言在微薄上流傳,確是事實。但網友擔心,“闢謠”的大棒,被用來反駁與官方新聞稿說法不同的民間獨立信源,而對官方的輿論管制似若不見,而對官方製造的假新聞則更是聽而不聞。

中宣部、國新辦網絡局等部門官員,以及北京的主要網絡媒體新浪,搜狐等運營高層以及部分博友參加此次會議。
新浪副總編孟波、新浪微博闢謠小組組長譚超、搜狐微博產品運營總監王鐵軍作為網站管理者代表首先介紹了網站利用微博在遏制謠言、維護微博公信力方面的主要工作方式。

微博博主代表吳法天、蔡小心、漁夫以及“謠言粉碎機”成員代表講述了自己“參與闢謠”的切身感受;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金兼斌教授。

中宣部新聞“三教辦”孫兆華副主任以及中宣部、國新辦九局等相關部門的代表也先後發言。

北京網絡監管官員稱,“近兩年來,隨着微博、SNS在國內的迅速發展。在網民整體社會責任意識不強的現狀下,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使虛假信息混雜其中難以辨別,混淆了人們的視線,甚至引發了大眾的群體性恐慌。”

官員稱,微薄“謠言”嚴重的誤導了大眾,“干擾”正常網絡信息傳播秩序,降低了網絡媒體公信力。官方要求,北京網絡媒體應主動研究探索“創新虛擬社會管理”方式。

“北京網絡評議會”的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網絡媒體在內部建立虛假信息的甄別、處置體系外,其次是發動意見領袖積極參與抵制虛假信息,並全力配合政府及其它各類社會機構,通過自媒體平台建立與網民溝通機制,最大程度放大所謂“準確、權威“的信息。

目前,新浪微博成立了“微博闢謠小組”,24小時不間斷工作,負責微博中謠言的發現、甄別和處理;推出了“不實信息曝光專區”,專門曝光虛假信息;許多網民也加入到“闢謠”的行列。以新浪微博的“闢謠聯盟”賬戶為例,成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發布“闢謠”微博115條。

有網友批評,網絡闢謠自有其必要性,但目前許多以網絡“闢謠”為名的的說辭,事實上成了意識形態紛爭和個人積怨的報復機會,“黨同伐異”的傾向明顯,甚至成為官方管制和“引導”輿論的助手。

中山大學艾曉明教授認為,“有的時候,不確切的信息不是來自民間,而是來自官方。特別是網友的通過獨立的公民調查,通過網絡這個平台把信息發布出來。”

艾曉明說,“有時,一個事件最後暴露出來的真相是和最初發布的那個信息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因為最初發表的信息是片段的、不完整的,就去對一個人進行嚴厲處罰,這樣實際上不利於真相。”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