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從溫州動車事故看中國急於求成的發展模式

發表時間:

中國溫州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一周以後,遇難者家屬以及中國民間輿論對鐵道部倉促清理事故現場做法的不滿遠未平息。法國《世界報》和《解放報》周六均發表特別報道文章,並由此透視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模式帶來的問題。

廣告

溫州動車事故反映不惜代價的高增長模式脫軌

《解放報》駐京記者在題為“中國:高速度撞車”的文章中寫道:上周六發生的高鐵事故暴露出腐敗以及當局對安全措施的漠然。倉促掩埋事故車廂殘骸的場面最終使中國人相信政府試圖銷毀技術缺陷的證據。文章指出,這起事故已經超出了鐵路交通事故的範疇,變成了中國經濟發展與政治生活緊張關係間一樁極為敏感的公共事件。鐵道部忙不迭地解釋說,掩埋車廂殘骸是救援行動的必要,是為了保護技術機密。文章寫道,無論事故是否像新華社報道的那樣是由於雷電導致信號系統失靈,它都使中國政府引以為榮的國產高鐵技術產生懷疑。中國一度還自詡與外國企業簽署高鐵合同。這起事故來得很不是時候。前鐵道部長劉志軍今年二月因為鐵路修建工程中的嚴重貪腐事件而被免職,原本應當打破所有記錄的京滬高鐵因為耗資問題最終只能以300公里時速運行。一名鐵道部官員又透露,安全問題遠不止於此,令人對整個中國目前超過四千五百億歐元的鐵路現代化工程產生懷疑。《解放報》文章引述鳳凰衛視的一項網絡調查指出,在76萬5千名參與調查者中,百分之六十的人認為如此倉促的清理事故現場是為了掩蓋事故真相。事故發生後,鐵道部三名上海官員被撤職,但是受到影響的可能是整個鐵路系統、尤其是出口。而更廣泛的講,是不惜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模式脫軌。在鳳凰衛視一次脫口秀節目中,就有人質問:日本新幹線啟動之初,空車試行6個月。而在中國,事故兩天之後,原因尚未明了,線路已經恢復運行,火車已經滿載人員,為什麼?

《解放報》同時報道,日本鐵路部門負責人曾在2010年警告說,中國高鐵使用日本技術,但速度卻比設計速度高25%。

《世界報》的相關長篇報道與《解放報》報道文章的標題大同小異:高速清除的事故。文章報道說,根據中國官方的解釋,導致事故的原因是信號系統問題。第一輛列車停車後,信號燈未能由綠轉紅,而車站工作人員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上海鐵道部三名官員被撤職後新上任的負責人就此解釋說:這表明工作人員沒有受到相應的培訓。《世界報》文章就此寫道:這些錯誤反映出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的急於求成。中國在短短四年內就建成了世界最長的高鐵線路。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畫7月25日重新刊出中國黨報《人民日報》在2010年12月發表的一份報道。這篇報道以“時代的先驅”為題,炫耀這種瘋狂的速度。舉例說,在北京奧運前夕,一名高鐵列車司機只培訓十天即可上崗。當時,一名德國專家說,沒有兩到三個月的時間,你們不可能駕駛這樣的火車。而《人民日報》的報道繼續寫道,中國司機當時信心十足地回答說:那我們打賭。我們完全可以在十天之內就駕駛這樣的火車。

《世界報》文章繼續寫道,這種急於求成的方式也在受難者家屬賠償談判中繼續。溫州的律師接到指令,要求他們不要受理遇難者家屬的案件。遇難者家屬也不能相互討論賠償金數字,接受賠償也不得遲疑。一名難屬表示,當局同意賠償45萬元人民幣,但是,如果家屬立即接受火化協議,則可以獲得一筆獎金。清理事故現場也同樣急急忙忙。鐵道部無論如何要在事故第二天晚上恢復通車。於是,周日中午,8輛推土機開始忙碌地將車廂殘骸從橋上推下。而這種倉促令遇難者家屬憤怒不已。

日本新幹線一名負責人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稱中國的危機處理方式十分落後。他同時指出,在發生事故時,保存現場以便多方面分析事故原因至關重要。

新聞控制下中國媒體異乎尋常的反抗

中國輿論導向下的媒體運作也是《世界報》周六版特別關注的話題。針對溫州特大鐵路事故,《世界報》特派記者注意到,儘管當局下令限制報道,但是,《世界報》記者注意到,中國媒體異乎尋常地掀起了一場小小的反抗。總是高唱愛國主義的《環球時報》批評政府處理危機的方式,指出,中國領導人習慣於慶祝成功,不習慣承認錯誤。《環球時報》英文版也刊登了同樣文章。好幾家國家電視台也要求鐵道部做出答覆。在新浪微博上,中國網友則開始尋找出事火車的司機。有人說事故發生後,曾看到他自言自語,但隨後他便神秘地失蹤。而他原本可以就事故經過提供詳細情況。但是,《世界報》文章寫道:新聞管制動作迅速。那些批評過於尖銳的評論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世界報》同時在《亞洲來函》欄目發表署名文章,針對近日《中國經濟時報》解散知名記者王克勤領導的調查部事件,分析中國媒體生態。指出,令人意外的其實不是調查部被關閉,而是王克勤和他的團隊得以存在這麼長的時間。因為每天早上,各編輯部都會宣布一個不得報道的主題名單,而大部分的記者都遵守規定,局限於不會觸動當局的題目。但是,最近十年來,一些記者開始衝闖那些敏感的社會話題,試探當局的容忍底限。文章以被稱作是“中國最危險的女人”的胡舒立為例,介紹她巧妙地以經濟話題為外衣,搶先發表獨家報道的能力。文章同時也以前《中國青年報》《冰點》雜誌主編李大同的經歷寫道,一些記者最終有些失望了。李大同指出,調查記者很少,他們花費很多時間,要冒風險,收入卻很低。他表示:記者不能和權力及體制較勁。主編們也許可以,但卻不做。

不過,文章引述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創始人陳婉瑩預言:中國調查記者會有光榮的未來。因為中國有如此多的濫用權力現象,有如此多的故事要講。陳婉瑩表示,在中國複雜的環境下,這些調查記者必須做到無可指摘。以真相為武器。只要有小小的錯誤,就等於給人把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