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中國第一艘航母八٠一獻禮乎?

發表時間:

當北京中宣部嚴令中國媒體為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消音之際,中國第一艘航母浮出水面。中國國防部幾天前正式就航母即將試航發布信息。而明天是8月1日中國建軍節,這艘千呼萬喚的航母會不會出來獻禮?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此前中國媒體議論說,中國第一艘航母很可能在8.1建軍節獻禮,為提振中國的軍力和民族主義自豪感給力。而然,在溫州動車事故引發民憤之後,中國軍方對航母似乎變得更加低調。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中國軍方的低調

而低調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溫州動車事故後,中國綜合改良外國技術的可靠性讓中國人民不太放心;另外,中國與鄰國就領海和島嶼主權問題發生衝突不斷升級,讓國際不太放心。

雖然中國有媒體滿懷期待地用“看家護院”和“敲山震虎”等詞來形容這艘航母,但中國軍方的回應,卻似乎更着重聲明中國軍隊發展航母的合理性,同時想平息世界對“中國威脅”的擔憂。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7月27日在北京宣布,中國正利用一艘廢舊的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並說,這艘原名為“瓦良格”號的廢舊航母平台完成改造後,將成為中國海軍的一艘試驗和訓練艦。他強調說,這艘航母是個武器平台,可用於攻守目的,也可用於維護全球和平以及救災工作。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報道說,由前蘇聯“瓦良格”號航母改建的中國第一艘航母即將試航的消息近日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中國軍方人士在強調這艘航母意義的同時,也一再呼籲外界不要大驚小怪,不要渲染“中國威脅論”。

中國軍事科學院少將彭光謙在《解放軍報》發表文章表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的大國來說,擁有航母有其現實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並不值得外界大驚小怪。他還說,隨着中國對外經濟活動日益拓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保護自身海上交通線和海外合法權益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中國必須具備遠洋機動與遠程投送能力。

該報還引述中國海軍信息化專家尹卓少將說,中國擁有航母之後,海軍將逐步建立起初步信息化、完善機械化的力量體系,固定翼艦載機的建設與運用將填補海軍建設的重大缺項。

對於改造這艘航母需要花費大量軍費,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羅援少將表示,航母不光是單純的“吞金獸”,也會帶來必要的經濟效益,拉動高科技產業鏈的發展。

對於中國第一艘航母試航的目的,中國國防大學張召忠少將說目的有三個:一是通過改裝摸清航母的技術途徑,悟出一些航母設計和建造的技術。二是通信情報計算機、導彈火炮等系統與航母平台的磨合兼容。三是船體平台的訓練、飛行員的訓練、操控人員素質的訓練。

綜合山寨版

報道說,這艘未被命名的航母也像中國高鐵和動車一樣,是綜合外國技術的山寨版。對於可能與這艘航母配套的戰機和導彈,聯合聯合早報稱,配套的導彈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FL-3000N型導彈。這種導彈被認為是美國拉姆(RAM)反導系統的山寨版。該型導彈速度高、重量輕、反應快速、制導精度高,可有效攔截各種超音速和亞音速掠海反艦導彈,也可對付海上、空中和陸地對艦艇發起的攻擊。

而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殲-15戰機可能將成為第一艘航母的主力艦載機。殲-15外形與俄羅斯蘇凱33戰機接近。不過由於殲-15戰機還未量產,中國海軍可能先用技術成熟的“飛豹”戰機先在航母上訓練和執勤。

對於中國第一艘航母的千呼萬喚不出來的“緩慢”,聯合早報引述中國網上作者羅慶學的文章說,中國航母的發展是“蝸牛”式的,低調的。但羅慶學說,他從這種“慢”中,看到了一種穩健。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