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中國收緊海上開採石油監管,美國康菲首當其衝

發表時間:

法國政府及其在國會佔多數的議員昨天就提高豪華賓館的住宿稅以及不動產增值稅達成共識,今天下午法國國會議員開始審批旨在支持希臘援助案的財政修正案,這項修正案當中包括兩周前(八月二十四日)法國總理費庸宣布的120億歐元節約案中的多項規定,有關方案在法國參議院明天審批投票之前,法國國會預期今天舉行投票。今天法國各大全國性報紙頭版頭條圍繞這一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國家大事展開:費加羅說:政府和當政黨就反赤字方案達成共識;回聲報說:費庸施加新稅對付赤字;十字架報圍繞為什麼危機此起彼伏的問題展開;人道報推出指控法國和歐洲緊縮方案的反報告。

廣告

世界報常駐上海記者哈羅爾德梯博圍繞北京指責造成海上石油污染的美國運營商康菲石油(ConocoPhilips)撰文。美國康菲石油被指撒謊,中國監管部門下令蓬萊19-3油田7個鑽井平台全部停產。康菲石油在中國近海運營的一個油田發生的漏油事件突顯中國監管部門在污染問題上越來越嚴格,此舉標誌着中國進入對海上鑽井作業收緊監管的新時代。

作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又是全球第五大原油生產國,中國尤其是在擁有豐富天然氣資源、但在開發條件上具有挑戰性的南中國海有着雄心勃勃的海上油氣計畫。20年以來,外國集團與中海油(Cnooc)共同在開發海上資源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中海油在此期間逐漸掌握了相關技術,開始能夠自主進行海上鑽探。

世界報文章寫道,在漏油事件發生後的幾個月里,最初等了數周才公布漏油消息的中國監管部門,逐漸加大了針對康菲石油的批評,指責康菲石油“疏忽大意”,並表示準備就漏油導致的環境退化提起訴訟。中國報紙針對康菲石油的批評也逐漸加大力度,最為激烈的文章要數本周一人民日報的一篇,譴責美國康菲石油儘可能地長時間掩飾漏油事故  直到公眾通過一個匿名網民的消息才得知這一重大漏油事故,人民日報接着又譴責康菲石油在清除海上石油污染問題上扯謊說“幾乎清除完畢”,等等。

世界報文章接着強調指出,中國媒體針對美國康菲石油進行激烈批評,卻對持控股百分之五十一的中海油這個中國國家石油帝國的責任輕描淡寫。世界報文章引述一位中國某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的分析認為,這次海上石油污染主要責任當然應該由負責開採蓬萊19-3油田的美國康菲石油承擔,但是中海油在法律上和財政上也保證要負起責任。
這位林姓教授主任認為,漏油事件也凸現了國家內部的某些漏洞,脫節現象的存在,並沒有在六月底之前做出安民告示,海洋事務局比如在安民告示的問題上也有錯誤,林教授用緩和的口吻表示,把這種錯誤說成缺乏處理危機的經驗也許更為恰如其分。但對於未來,林教授不無大膽地建議說,創辦一個獨立於國家的監管機構勢在必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