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中國官媒指惠譽評級別有用心

針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公司揚言,可能在兩年內調低中國信用評級,新華網引述《人民日報》海外版13日報道,以「惠譽欲降中國評級 意在"圍魏救趙"為美市場再貼金」為題,指責評級公司別有用心,更引述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呼籲,中國應該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並發展本土評級機構。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公司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公司
廣告

針對海外受眾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再經新華網轉述,可以「內銷」中國本土。該篇批評惠譽的文章,首先引述北京大學國際人力資源客座教授武欣欣的訪問,肯定惠譽相繼下調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希臘等歐洲四國評級的做法,而評級機構關注中國,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民幣影響力增加所致,發出預警,可提醒投資者防範風險和中國銀行業在一、兩年內解決自身問題。

文章接着訪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指惠譽誇大了風險,與事實不符。徐洪才基本重申政府立場,包括中國債務占國民生產總值甚低,不可能出現債務危機;不良信貸占銀行壞帳比例不高,可以承受。

對於惠譽質疑中國4萬億經濟刺激計畫中發放的貸款,有可能成為中國金融系統的巨大包袱,徐洪才質疑惠譽把問題擴大,是雞蛋裡挑骨頭,重申中國內需強大,有關問題是可控和可以解決的。

文章其後不引名地評論,指惠譽揚言調降中國評級,無非是想在「投資黑名單」加入新興市場的名字,造就美國仍是投資首選的印象。文章接着引述「業內人士」提醒,要提防「唱空」行為導致人心惶惶和擾亂中國金融經濟秩序的風險。

文章續稱,全球三大評級機構都是由美國資本控制,「自然要為埋單方貼金了」,並引徐洪才指,評級機構向有雙重標準,對發展中國家總體信用評級總是偏低,又反對建立全球統一的評級標準,但同時間又從不公布自己的標準。故此,「業內人士呼籲,中國作為債權國,應該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發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統一的信用評級從業機構認證制度。」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