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系列專題

莫凡:孫中山與宋慶齡

發表時間: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等地都舉行形式多樣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活動,紀念一個世紀以前推翻中國末代封建王朝的那場革命,紀念孫中山先生為三民主義,既民族,民權與民生主義而奮鬥的那場革命。孫中山與宋慶齡輕唱劇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在南京與觀眾見面,孫中山與宋慶齡輕唱劇由莫凡先生作曲。莫凡先生還是根據中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話劇“雷雨”改編的歌劇和歌劇“趙氏孤兒”的作曲。莫凡先生欣然接受了本台辛亥革命百年特別節目專訪。

廣告

法廣:孫中山和宋慶齡題材的這部輕歌劇劇情的梗概是什麼?

莫凡:這是一部時長90多分鐘的作品。包括序曲和五個章節,序曲主要歌頌了孫中山,宋慶齡。一上來就是《1913年中華大地烏雲翻,民主共和遭扼殺,孫中山亡命扶傷救危難》。
第一章是《亡命扶傷者》,表現革命者在日本的時候呼喚孫中山來把握全局,當大家舉棋不定的時候要有領袖來掌舵;第二章《櫻花時節》表現了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日本相愛以後,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覺得不太妥當,中間出現了袁世凱的第一條賣國條款,孫中山開始發動第三次革命;第三章《春潮萌動》主要是表現宋慶齡對孫中山的愛情,當她舉棋不定的時候,旁邊的一個伺童,一個女中音唱的英姑要鼓勵她,而且這時袁世凱安排了一個刺客在孫中山的周圍,但是這個刺客目睹了孫中山的一切以後下不了手,最後自殺未遂。在這個時候,宋慶齡的爸爸發來電報催促她回上海;第四章《兩地相思》,實際上宋慶齡的爸爸對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有點顧慮,造成了兩人兩地思念,第四章十分抒情。最後宋慶齡還是毅然決然回到了東瀛追尋孫中山。最後一章是《大海初吻》,就是表現他們盛大的婚禮,在婚禮的進行中,又有刺客來刺殺孫中山的時候,孫中山的警衛毅然把刺殺的行動化為烏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經歷了一番考驗後結合了,而且眾人唱出了“博愛之花,大海初吻,世紀之戀,光芒永恆。”
這是一個清唱劇,跟歌劇相比,情節會簡單一些,但是人物比較精幹,用音樂會的形式,加上一些角色表演,也有舞美,燈光,服裝等讓我們可以產生回到那個時代的感覺,整個戲劇線條可能會比歌劇粗糙一點,但是音樂上的展示會更加充分一些,這是江蘇演藝劇團要大力推出的一個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創作的一部清唱劇,準備10月21號開始在南京演出。

法廣:您這部輕歌劇的風格或情調是什麼樣的?

莫凡:我是想注入一些當年的音樂元素,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表現博愛,表現情。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是非常炙熱和純真的,而且還有對革命追求的理想和信仰,所以我用我的筆寫出他們的心聲,因此我在孫中山的音樂裡面注入了一些廣東音樂的成分,因為他是廣東人。而宋慶齡受到的西方的影響比較多,所以就把西方和東方的藝術歌曲結合在一起,我試圖讓觀眾聽到這兩位偉人的歌唱不是離我們很遠,而是很近,很親切,因為他們也是人,是有高尚情操的偉人,所以音樂應該在讓老百姓接受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格調。
法廣:創作這部輕歌劇的初衷是什麼?
莫凡:江蘇演藝劇團原來叫江蘇省歌舞劇院,1995年他們就想創作一部關於孫中山和宋慶齡愛情的歌劇,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做成,今年正值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這樣盛大的活動,他們就想把這個事情做成。做歌劇難一些,因為牽扯到的各方面東西較多,清唱劇有音樂會的形式,但比音樂會更進一步,所以覺得更可行。幾年前他們聽過我的一個歌劇《雷雨》,覺得讓我來做比較合適,所以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我就滿懷激情的接下了這個合約。
法廣:為了這部輕歌劇的創作您自然也要通讀許多有關孫先生的著作,您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莫凡:通讀談不上,我記得我在中學學歷史學到清政府的表現時,大家都是滿腔激憤  封建統治下中華民族遭受了太多的苦難。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粉碎了千年的帝制,我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歷程,是一個改變中國面貌很重要的事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有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不斷努力,一直激勵着我們。直到現在我還看到當年的青年為了祖國的命運慷慨陳詞與封建制度的衛士們做鬥爭,真是很感人,直到今天我都覺得是很有歷史價值的。關注民生和民主都是人類所渴望和追求的。當年這些思想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們非常了不起。

法廣:您認為孫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義“至今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莫凡:我覺得現在回首看一下,孫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天下為公”和“博愛”對現今世界還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實際上我覺得中國的進步正是從封建社會過來,就是一步步在朝着這個目標在努力的。雖然我們也有過坎坷,曲折,但是人心所向,對民主和博愛的追求是永遠不會停止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很擁護創造一個和諧社會和平等,民主。這是人類一直在追求的,不管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人類追求的都是和諧和幸福,光明,友愛和博愛,我覺得這是人類進步的體現,也是永恆的。

法廣:既然您參加了我們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特別節目,也請您向我們的聽友講述一下您個人的作曲創作的故事?
莫凡:這條路走過來也是非常偶然的,因為我們這代人也經歷過很多坎坷,在青春年少的時候,遇到了文革,又下鄉種地,那時就是要追求理想,因為我很喜歡唱歌,那時就開始寫一些歌曲,無意中得到了專業作曲家們的支持和幫助就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在進入大學進行專業培訓,又進入了北京的一個專業團體,讓我有機會寫各種音樂,包括交響樂,合唱,民樂,聲樂等,在這個過程中就積累了個人的很多作品。我從1998年開始寫歌劇《雷雨》,也搞了歌劇《趙氏孤兒》等,我覺得自己對歌劇創作更有興趣,包括清唱劇的形式,我在很多年以前也寫過一個曹植的《洛神賦》,我覺得曹植詩里蘊含的一些情節非常巧妙,他和甄妃的戀情加上合唱,同樣在歌唱會的表現形式上也能成為歌劇的雛形。《雷雨》出爐的時候由於經費的限制,我們也是採取清唱的形式,樂隊在台上,有表演,有舞美,燈光等配合,大家反應也非常好,後來大家又做成了舞台版。所以他們這次說要做清唱劇我就特別高興,因為我覺得清唱劇在音樂方面會更加突出,純粹。而歌劇的形式,樂隊在樂池裡,觀眾會對戲會比較投入,但對音樂的注意力會削弱,這是我個人的感覺,但音樂會清唱劇里音樂就非常突出,所以可以一覽無餘的讓聽眾聽到和感受到。不是在視覺上,而是在音樂上給人更多的滿足。所以我覺得這次他們很巧妙的節選了孫中山和宋慶齡1913在日本相識,相知,相愛到1915年他們的結合的過程,精鍊的濃縮了一個歷史片段,也表現他們內心的愛,情操和理想,很集中,所以我覺得這次做清唱劇非常有興趣。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要做好鋪路石,中國的歌劇目前還在攀升的階段。人們對歌劇的理解也在一個比較初步的階段,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讓民眾感受到歌劇的魅力。我相信將來也會和世界歌劇接軌。也會讓老百姓們喜歡的。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