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輿論看中國

法國專家勾畫中國體制演變三大模式

發表時間:

法國權威報紙《世界報》最近推出有關中國的特刊,標題為《中國世紀》,這本總共不下一百頁的特刊按照時間順序分為今天、往昔和明日三大部分,刊登了該報先後駐京記者的多篇報道與分析文章,其中包括上個世紀四十年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的文章,當時的世界報駐京記者羅伯特•桂蘭的報道標題是外星人佔領上海,之所以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稱之為是外星人,是因為他們從沒有見過不偷不搶不強姦婦女的中國軍隊士兵。

廣告

世界報中國世紀特刊採訪多名中國學者和西方的漢學家,其中包括法國著名的漢學家白夏以及中國炎黃春秋雜誌主編楊繼繩等等。

今天的法國輿論看中國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世界報專刊對法國兩名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的專訪記錄。他們分別是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教授、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高德盟(François Godement),以及世界報總裁同時也是《傲慢的中國》以及《當中國改變世界時》兩本書的作者的埃里克•伊斯哈爾威姿(Erik Izraelewicz)。

訪談的標題是:當中國重新恢復昔日的世界地位,訪談圍繞當今中國社會體制的性質、歐洲應該如何看待中國以及中國未來預測等議題展開。

就中國經濟體是否符合完全市場經濟模式?高德盟的回答是雖然中國經濟已經高度自由化,但是,由於各大組成因素並不能各自為政,他們至多能夠保證最低限度的自治,但卻並不獨立,因為,在任何時候黨國都可以宣布叫停,因此中國還稱不上是市場經濟國家。高德盟還舉例說,只要數一下幾年前輿論高度關注的中國知名的企業家今天還剩下幾個就不難明白。伊斯哈爾威姿也表示說,中國一再呼籲歐盟承認其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是,在他看來,中國雖然已經打破了原先計畫經濟的框架,但是卻還沒有設立市場經濟的機構,中國是一個黨國與經濟融為一體的國家。

那麼,中國的黨國經濟為一體的模式能夠持續多久以及將向什麼方向演變?這對兩位專家來說都是難於預測的未知數。雖然,他們兩人都承認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證明了該體制模式的高效率,伊斯哈爾威姿舉例說,北京可以在輿論高度反對的前提下、冒着巨大的環境風險決定修建三峽水壩,從而部分解決了中國的供電問題,而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卻始終用電短缺。不過,伊斯哈爾威姿也指出,中國的黨國模式、也就是被國際社會稱為是北京共識的模式今天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因為,要發展內需,就必須提高職工的工資待遇,勞資雙方必須在捍衛各自利益的背景下進行談判對話,而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獨立的工會。此外,伊斯哈爾威姿還強調說,到目前為止,中國同所有經濟剛剛起飛的國家一樣是從模仿他國的技術着手,但是,模仿到一定程度之後還必須有創新,而那些從事技術革新的創造型天才大多數都是一些充滿想象的獨立特行者。今天的中國同當年的日本不同,就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這樣的獨立特行者能否生存下去,實在是個問題。

如何展望中國的未來?中國將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將成為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還是中國將在高壓之下爆炸崩潰?伊斯哈爾威姿認為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再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強國,這一點毫無疑問,至於中國的政治制度將如何演變,這是一個巨大的問號。高德盟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的演變可能會出現三種模式:其一是墨西哥模式,墨西哥制度革命黨在一黨統治墨西哥七十多年之後,於2000年,被反對黨所取代。中國國內政治勢力或許會因利益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黨派勢力,從而導致一種半民主的選舉制度;第二種可能是民族主義勢力膨脹,也就是中國政權內部有派系將利用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在權利爭奪鬥爭中取勝,中國未來將盛氣凌人地對待其周邊鄰國,應該說,陷入危機的西方助長了中國的民族主義勢力;高德盟認為中國政治體制演變的第三種模式可能是新加坡模式,也就是返回中國過去的精英官僚體制,這同西方意義上的民主選舉體制大不相同。

最後,就中國究竟是使人畏懼還是令人着迷這一問題?高德盟認為中國的軍備開支佔全球第二,中國又是一個帶有民粹和民族主義傾向的非民主體制,中國與其周邊不少鄰國存在領土主權爭議,不難理解中國的鄰國會倍感擔憂。高德盟還表示,作為遠離中國的國家,他們的擔心主要是在經濟層面,在經濟領域,歐洲應該抓緊時機、在權衡雙方力量對比的前提下與中國進行有效的談判。伊斯哈爾威姿則認為,中國之所以令人擔憂,是因為一說起中國,所有的數字都成為天文數字,什麼,中國有四千萬兒童學彈鋼琴了,什麼每年都有十萬人死於交通事故啦,等等諸如次類,人們往往忘了中國有十三億人口。他說,自從他從事研究中國問題以來,令他驚訝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中國感興趣,中國比德國、美國、印度等所有的國家都要令人着迷。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