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見死不救,冷血從何而來?

發表時間:

  廣東佛山本月13日發生一起嚴重交通事故。一名兩歲女童慘遭兩車先後碾壓,肇事司機逃離現場,其間有18名路人經過,也沒有加以援救,最後被一位拾荒婦女送往醫院,終因傷勢過重,於上周五不幸身亡。這一事件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佛山見死不救事件的分析評論。

廣告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佛山兩歲女童王悅被兩車輾過,躺着路旁,與死神搏鬥7日之後不治死亡。小悅悅之死,不但對她和疼愛她的父母是悲劇,她披血躺卧路旁7分鐘,其間有18途人經過,他們不聞不問,所表現見死不救冷漠,對佛山、廣東甚或全國而言,都是一個悲劇,因為事態暴露中國在經濟急速發展下,一些人的文明道德卻是那麼不堪,賤視生命的程度使人震驚。” 

香港《太陽報》“華夏透視”的評論稱:“輿論槍口一致對準這18名冷漠路人,對他們進行道德審判。但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他們的冷血難道是先天的?當今神州好人難當,好事難為,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人誣陷,付出巨額賠償。不公正的司法判決,扭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瓦解了中國人的良知。”“這一幕幕不斷刺痛國人的心,也將中國的傳統美德砍得七零八落。國人從此學會明哲保身,冷漠旁觀。”“國人的冷血,其實是政府腐敗的必然結果。有甚麼樣的政府,就有甚麼樣的人民,我們在譴責佛山路人冷血的同時,更應該認真反思這冷血從何而來。”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桑普的評論稱:“值得冷靜反省的問題有很多:佛山18途人對弱者的冷漠、對遇難者不伸出援手,是否當今中國的普遍現象?為甚麼這麼多人如此冷漠,如此詭詐,如此失去對別人的基本信任?這裡既有個人性格、生活態度、思維習慣等層次的問題,但如屬普遍現象,必有更深層的歷史傷痕,以及更根本的制度敗壞。”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孔捷生的評論稱:“其實自後六四這22年來,光怪陸離的世相就層出不窮,日日翻新,人際間已遠不止麻木不仁,而是互相欺騙互相坑害,從汶川豆腐渣校舍到毒奶風暴,再到注水肉、瘦肉精、膨脹西瓜、染色饅頭、有毒疫苗、假農藥、假煙假酒、地溝油……一環扣一環交叉坑害的鏈條,正是社會潰敗的鐵證。”“如此世道人心,全世界都不可能看到,卻在盛世中國冷酷展現,深度揭示了八榮八恥、愛國教育、三個代表之「代表先進文明」的大失敗。”

  香港《東方日報》“神州觀察” 的評論稱:“如此世道,要經過多少冷漠的沉澱與缺德的累積,才會在光天化日下形成這麼根深柢固的冷血?更可悲的是,當那個拾荒者救起女童,卻有人諷刺這個拾荒者想‘炒作自己’,要‘揚名立萬’。”“如果熱心人、好心人的古道熱腸得不到認可和尊重,反被冤枉、傷害,社會道義何在?公德又從何談起呢?”“推崇禮義廉恥的中華民族,雖然經濟日漸發達,但道德加速墮落,見義勇為已成歷史的陳跡,見利忘義卻成為當下的價值觀。中華民族不僅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也到了最缺德的時候。”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稱:“‘小悅悅事件’雖然掀起了關於社會道德的討論,但社會道德終究還是要以個人道德修養為基礎。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說過‘要實現仁德,須要從自己做起,而不應要求別人去做’(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話,這是非常深刻的。而從這一系列的反思言論看,反思者或是歸咎於媒體,或是責難於制度,或是不滿社會麻木不仁,或是批評法律不夠周全,唯獨從自身的角度對此事進行自省和反思者極之罕見。這個現象恐怕才是最應該反思的。”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