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南中國海突然爆發軍事衝突是遲早的事

發表時間:

最近以來,南中國海局勢又出現緊張的態勢,中國和周邊國家的海上糾紛不斷。而在中國內部主戰的聲音越來越強,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不是會有所變化,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南中國海軍事衝突可能性的分析評論。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海上爭端國當前製造的麻煩,不僅威脅中國長遠的海上主權利益,而且它們對中國自尊的傷害在不斷消耗中國國內的政治團結。”“在反覆權衡利弊之後,中國主流社會在接近達成一種共識:海上的問題要順其自然,中國不能以武為先,將軍事解決作為國策。但中國也不能只會談判,必要時應當‘殺一儆百’。” “大家漸漸認為,和平崛起並不意味着用讓步購買和平,一旦中國捲入海上軍事衝突,未必就有一些人預言的那麼可怕。中國社會的這種思想過程是真實的,它不可能不影響中國未來的外交決策。海上爭端國未必看清了中國社會的這種動向,它們在以過去的印象誤判今天的中國。正因為此,南海等敏感海域爆發衝突的危險,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很可能是近年來最高的。”“可以預見,如果周邊國家在與中國的海上摩擦中不加收斂,一些糾紛頻繁的海域突然爆發軍事衝突是遲早的事。”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中國一向對南海的態度是可以談判,但必須在雙邊框架下談。這是中國長久以來的立場,一對一談,可以坦率交流,如果是多邊式的國際會議,也就是日本現時所傾向的模式,南海問題馬上國際化,對中國極其不利,有心人會利用南海其它國家,以狼群戰術包夾中國,所以北京的雙邊立場一直堅持不放便是這個道理。因此,縱然中國內部有另一種聲音,認為應該以強硬姿態解決南海糾紛,都無法為中央所取納,因為一旦兵戎相見,不僅雙邊無法談下去,更馬上變成國際事件,美日大條道理以‘影響本國利益’為名強加插手。”“中國的外交手腕到今天已相當有火喉,軟的硬的都齊備,就看對手想來點什麼” ,“北京把‘可以很強硬’底牌亮出,是做到有言在先,不是壞事。”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薛理泰的評論稱:“今年東亞峰會將於11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美、俄兩國將首次作為成員國與會。預計峰會繞不開南中國海主權爭端,東盟諸國勢必在會上爭取美、俄兩國的支持。美、俄兩國首次出席,勢必要有所表現。何況,今年是美國實施重返亞洲的戰略的關鍵性的一年。”“南中國海問題究竟是否已經多邊化、國際化了,峰會上即可見到分曉。北京一味強調反對多邊化,似乎不是善策,應該另覓其它因應路徑了。” “東盟國家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在南中國海海域上巡邏的是軍艦,在海域上空巡邏的是軍機。哪怕是在北部灣,中國動用海巡船就能制止越南侵犯中國主權和管轄權的行為嗎?”

美國《紐約時報》署名邁克爾•奧斯林的評論稱: “從總體來看,東南亞越來越像是多個棋手參與的棋局。不同的棋手各自結盟,擺弄棋子以佔取領土。”“領土爭奪掩蓋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亞洲的力量對比。北京試圖防止小國相互結盟或者與美國等大國形成夥伴關係,從而力圖在本地區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力量對比。儘管美國海軍與東南亞國家加強了聯合訓練,但中國領導人可能還是認為,華盛頓不可能把安全保障擴大到所有這些國家。由於美國在亞洲維持勢力的能力將不斷減弱,這最終會使中國成為在本地區佔據支配地位的海上強國。亞洲的形勢是否會失控,似乎越來越多地取決於中國未來對鄰國採取的行動。”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