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中國發改委首次對大型央企進行反壟斷調查

發表時間:

11月9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證實,正就寬帶接入行業壟斷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巨頭展開調查。這是2008年中國《反壟斷法》生效以來,首次針對大型中央直屬國企的調查行動。據相關法規,如果事實成立,兩家企業將可被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的罰款”,這意味着可能高達數十億元的巨額處罰。

廣告

中國發改委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反壟斷局接到舉報,“立刻”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開涉嫌價格壟斷案的調查。李青稱,目前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

國家發改委基本查明,在互聯網接入市場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共佔有2/3以上的市場份額,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價格歧視。

電信和聯通則對外界表示,此前已經在配合反壟斷調查,但對發改委對媒體高調公布這一調查,兩電信巨頭既有錯愕,顯然也頗為不滿。

電信、聯通遭反壟斷調查,源起去年大規模斷網事件。

2008年中國電信重組之前,全國有近10家“國家互聯網骨幹網經營單位”,包括電信、網通、聯通、移動、衛通以及教育網等,網絡鋪設最廣的還是南方的電信與北方的網通,大部分的國際出口都掌握在這二家手中。

電信重組之後形成了三家全業務的運營商,原電信、網通資源劃入新電信與新聯通,更加強了這兩家大型電信企業的市場地位:目前,95%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90%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99%互聯網內容服務商都集中在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網絡手中。

為補償中國電信和聯通的骨幹網投資,依照工信部的規定,鐵通、長城寬帶、歌華有線等其他寬帶接入商在與電信、聯通的網絡互聯互通時,都要向電信、聯通付費。而定價權則基本掌握在後者手中,幾乎擁有了“生殺予奪”的大權。
據中國媒體的調查,在寬帶接入服務的運營中,中國電信設立了“黑白名單”,進行差別定價,以高於其他大客戶的價格向其他的寬帶接入廠商進行網間結算,以擡高競爭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

其定價與市場價格之間,價差最高可達數倍甚至數十倍。例如,有媒體披露,弱勢運營商與中國電信之間的正式結算價格在100萬/G/月以上,而第三方企業客戶接入則低於30萬/G/月。

據電信專家侯自強介紹,過去美國寬帶的價格是每兆50美元,相當於1G的價格是50000美元,如今美國是每兆5美元,1G是5000美元;而中國的結算費用4年來一直保持在1G100萬人民幣的水平沒有變過。

北京的廣電的網絡接入商歌華有線副總經理羅小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歌華有線每月85元的寬帶收入中,有近40%要向電信運營商交納租用寬帶出口的費用。”

就這樣,中國電信等壟斷者只需制定遠高於市場價格的結算價,就可增加競爭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或運營成本,使對手陷入“賠本打工”的尷尬局面,遏制對手,穩固自身壟斷地位。

巨大的價差使其他網絡運營商普遍採用“穿透接入”,簡單說是其他運營商不以自己的名義與電信、聯通交易,而是通過向第三方購買便宜的流量,然後用來發展自己的固網業務。

這樣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但違規地接入電信骨幹網。據中國電信一份內部材料估算,當時“流量穿透”使競爭對手單個用戶成本下降25元/月。

去年8月,中國電信下發文件,要求各分公司對高帶寬流量進行清理,中國電信斬斷“穿透流量”之舉,被稱作整個互聯網行業接入史上最慘烈的“大清洗”,

鐵通等運營商損失慘重,大量用戶斷網或者網速異常緩慢。

據業內人士估測,波及的互聯網用戶可能超過1000萬。當時受影響最嚴重的廣東鐵通統計,在電信開始清查的不到一個月時間內,也就是2010年8月12日至9月9日,27天內,廣東鐵通就爆發了37477件用戶投訴,38443用戶拒絕繳費,並有28210用戶面臨退網。

電信清查事件之後,聯通也隨即對第三方接入的價格進行了調整。“以前聯通的第三方接入價格是每G每月18萬到22萬,現在調整為28萬,與電信同一水平。”

2007年10月15日,法國電信商因濫用在互寬帶業務的壟斷地位,被法國競爭委員會罰款4500萬歐元,資料顯示,歷史上,法國電信屢屢因壟斷被罰,累計繳納罰金高達4.9億歐元。

也有評論說,中國電信業者和中國反壟斷機構,都應從法國同行那裡得到啟示。

此前,中國實力強大,又稱經濟小內閣的國家發改委對於石油、電信、交通等行業的壟斷問題一直態度溫和,甚至有被“
劫持”的譏評,這次發改委突然調查電信和聯通涉嫌壟斷,頗出乎業界意料。

很多中國媒體希望,中國政府以此案為契機,嚴格執行已有的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法規,對電信、石化、軍工等壟斷行業進行調查和分拆,從而為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開創出內需導向的的全新契機。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