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滄海桑田

旅居美國的政治評論家陳破空談中國地方選舉

發表時間:

北京各區縣近日舉行了兩級人大代表選舉的投票活動。由於本次選舉前,上百名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獨立候選人”發起網上行動,競選地方人大代表,而格外引人關注。有消息披露,在投票前夕,許多宣布參選的獨立候選人的行動遭到嚴密監控,除行動自由受到限制外,他們的微博也遭刪除。另有一些人則表示在北京舉行的人大代表選舉中受到騷擾。我們請旅居美國的政治評論家陳破空來談談中國地方選舉。 

廣告

北京在11月8日舉行了地方人大選舉。基層人大選舉在中國是一種罕見的直選方式之一。首先請您談談如何看待這一直選方式?這種選舉方式是否體現了民主?

中國現有的憲法和法律條款規定在縣區、基層的人大代表選舉基本上是屬於直接的,儘管在實際上不是這樣。這一形式給了民眾參政的機會,體現他們的願望。但是實際做法卻同法律規定相反。因為現在一般看來,包括初選的候選人在內的一般候選人都是政府指定的,都是內部的領導決定的。他們號稱維穩第一。這種維穩第一不由得令人想起文化大革命中的“以階級鬥爭為綱”,其他都是次要的。也就是說,維穩第一,可以不顧憲法和法律。實際上,正是這種“維穩第一”,製造了不穩定。這種執行方式在很多年都是無效的。今年的形勢是獨立參選人越來越多,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而政府的打壓手段也越來越嚴厲,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這兩種相反的發展方式表明:中國人想參加民主的願望越來越強,也達到了頂點。政府反對人民參加民主的方式也越來越強,也達到了頂點。這兩種對抗的結果,不免令人對中國的前途擔憂。

今年,獨立參選人數為歷年最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社會矛盾激化、民主需求積壓是否有直接關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近十年時間,中國社會比較寬鬆。當時的民眾有相當的參政意願,也出現了人大代表的熱潮。經過六四屠殺、八九民運的挫折之後,社會曾經出現萬馬齊喑的局面,但是經過了22年的復蘇、政治氣候的復蘇,儘管政府一直採取高壓政策、迴避民主的程序,但是民主的潮流不可阻擋。今年,獨立候選人達到空前,這一現象顯示,民眾參政、參選的民主訴求十分強烈。今年獨立候選人包括各界人士:有教授、學者、律師、也有上訪的人士和普通民眾。

今年,出現了一批獨立候選人,他們選舉前在網上發起高調競選活動,這種行動並不受當局認同。可以想見,他們基本無法獲得競選資格。當局採取的種種限制手段能否起到震嚇作用?

因為有法律為依據,任何候選人進行造勢都應是合法的。但實際上,這些候選人都受到十分激烈的封鎖措施。有的候選人根本無法走出家門,被軟禁在家;有的人出去貼傳單,傳單卻很快被撕掉;有人在網上散發競選消息,他的微博卻無法打開,甚至遭取消;所有這些均來自政府方面。制定憲法的政府本身卻公然違法、踐踏憲法。候選人受到非法打壓,他們很難突破有警察、軍隊參與的現場封鎖。但是他們的聲音仍然對中國民眾是一種鼓舞。

基層人大選舉是否受到一般民眾的普遍關心?

沒有受到普遍關心。這是因為政府並不打算讓他們知道這些選舉。政府既不在報紙上做宣傳,也不刻意營造選舉氣氛。盡量隱瞞,僅僅走一下形式、走一下過場。所以他們推出的候選人都是政府推舉的、領導指定的、內部小圈子確定的。老百姓就是去走一下形式。據調查,選民根本就不知到這些候選人的背景。很多選民因此放棄權力,政府正樂於看到這種情況。另外一些選民採取亂打叉的方法選舉。這是一種偽民主、或者說是對民主的褻瀆。

中國目前面臨高層換屆,政改是否有望通過下一屆政治領導人實現?

目前看來,他們的口號是“維穩第一”,這個政策是從中南海出來的,因此已經深入到了各個地方,現在各省,縣,市都在講維穩。所謂“維穩第一”就是維護穩定第一,就是如何維護證權不受打攪,維護領導人順利換屆,讓他們內部指定的領導人可以順利的接班。但是“維穩第一”有可能導致“不穩第一”,因為他們的維穩措施是壓制民怨,壓制民心,但是這種壓制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可能導致候選人,選民和民眾反彈,如果這種局面出現的話,他們的“維穩第一”可能就導致“不維定第一”。

至於新的領導人上台之後能不能推進政改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目前看來他們選定領導人的標準是能不能維護共產黨的權利和他們現在的即得利益。從這個刪選機制可以看出他們不希望政改在任何一屆領導人身上發生,從這個邏輯推理的話,沒有任何理由對下一屆領導人抱樂觀的想法。但是從另一方面講,中國共產黨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分歧,我們也不知道未來的領導人在想什麼。從這次地方基層選舉也看出另一個情況,就是儘管政府封殺獨立參選人,但是他們內部的領導和制定的候選人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消極地說就是他們的權利鬥爭,積極地說就是黨內民主不由自主的爆發。所以可以看出來如果未來的中共領導人想保持現有的格局,在政治體制上紋絲不動,僅僅考慮執政黨或少數人的特權的即得利益的話,不僅與時代潮流相違背,而且也違背黨內的發展趨勢。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