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11月份與中國戰略相關的幾起國際事件

發表時間:

曾在2001到09年擔任加拿大政府《國際干預和主權委員會》(ICISS)共同主席的加雷思•埃文斯(Gareth Evans),11月下旬在國際智庫《項目辛迪加》上撰文,指剛剛過去的十一月是“亞洲的重要一月”,其不平凡在於“對於宏觀戰略研究者來說,期間許多看似歷史轉折點的事件都將值得未來的歷史學家用心研究。”

廣告

在其最新論文《亞洲的重要一月》中,埃文斯聚焦中國,因為所有事件的“潛台詞都與一再複發的‘中國崛起恐懼症’相關,但是在這最新一輪美國及其盟國針對中國的戰略布局中,歐洲缺位,因為“歐洲信用的逐漸崩塌”,“使得所謂歐盟與美中兩國在政治經濟上三足鼎立的‘G3’概念越發成為泡影”,於是這些“歷史轉折點的事件”“落筆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埃文斯記錄的首個事件,與被視為“在政治、經貿及戰略上封堵中國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有關,中國人認為這個機制由美國催生,目的是形成一個能與“20世紀美國與歐洲盟友成功建立的跨大西洋體系”媲美的21世紀“跨太平洋體系”。其成員國為汶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四國,入會磋商國有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秘魯和越南。但是,“在11月中旬由美國總統奧巴馬召集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夏威夷峰會上,日本宣布有意加入TPP的談判進程”。而一旦日本加入,TPP成員的GDP將佔全球的35.5%,佔APEC成員的62%,完全形成取代APEC之勢。

埃文斯的第二個觀察點是包括美國和俄國在內的亞太主要國家領導人在東亞峰會上就“中國對南中國海的領土主權訴求進行了深入交流”。這一舉動迫使中國總理溫家寶以“來而不往非禮也”加以回敬,北京還重申了“堅決反對南海問題區域化、國際化”的立場。

另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發展是,在東亞峰會籌備階段,澳大利亞總理宣布進一步推動解除對印度的鈾礦銷售禁令,儘管印度既沒有表示願意加入《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也不想在設定核武器數量上限方面做出讓步。埃文斯認為“這一政策變化將為澳印雙邊關係清除主要障礙並有利於雙方在印度洋開展更緊密的政治和戰略合作,而中國也必將會考慮到這一點。”

奧巴馬在前往東亞峰會途中宣布“將在澳大利亞北部建立一個可以容納2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兵的訓練基地”,被埃文斯視為11月份“意義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因為這會“使美國在亞太地區扮演‘更重要也更長期的角色’,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和使命列入‘最優先級別’,不受任何軍費削減政策的影響。”埃文斯認為美國的這一戰略“意味着獲得輕易染指東南亞和印度洋的重要能力”,奧巴馬在堪培拉明確指出美國會“確保自身投送武裝力量的特殊能力”並在遵守國際準則和人權方面尖銳批評了中國。中國迅速就美國駐軍澳洲做出回應,稱“在國際經濟形勢低迷、促進發展成為國際社會共識和焦點的背景下,強化和擴大軍事同盟不是適合時宜之舉。”

加雷思•埃文斯曾擔任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國際危機組織》首席執行官,他還是亞洲經合組織論壇(APEC)的發起者之一,在今年利比亞危機處理中他力主“聯合國採取軍事行動”,因為“國家主權不是殺人執照”。他在1988年到96年擔任澳大利亞外交部長期間,對該國外交政策作了重大修正:從側重英美的傳統轉向重視亞洲鄰國,特別是與印尼和中國的關係。

在記錄11月份發生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之後,埃文斯認為美國的盟國將“面對有趣的情況”:既要“抵制中國強硬民族主義情緒,利用自身的國防政策和聯盟關係防止最險惡情況的發生”,又不能造成“過度對抗”,淪為美國的“跟班”。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