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艾未未被法國《世界報》周刊評為2011年度人物

發表時間:

法國著名報刊《世界報》周刊2011年12月24日的最後一期將中國獨具特色的藝術家,網絡人權鬥士艾未未評為2011年的年度人物。這一期的《世界報》周刊封面上,刊登艾未未的一幅黑白相片,並套印了這樣一行小字:“2011,艾未未和所有反抗運動之年”。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世界報》周刊的介紹稱:艾未未是一位“反抗的藝術家”,由於艾未未成功地給與中國異議人士一種新的面貌,所以被該周刊選為年度人物。對於艾未未,該刊是這樣介紹的:艾未未的藝術涉及建築造型,攝影等領域,但艾未未不同於其他當代現代藝術家的地方,是他明確地站在言論自由的立場,用挑戰,嘲諷的方式而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惡作劇藝術家,和中國新的主要通過網絡表達異議反抗的代言人。所以中國政權在今年4月3日秘密逮捕艾未未將其關押幾個星期,最後以經濟罪名進行處罰。

《世界報》周刊繼續介紹說:和突尼斯或者開羅的那些無名反抗者,馬德里或者紐約的那些“憤怒者”一樣,艾未未以他特有的開政權玩笑從而對其進行批評的方式,實現了把一個平常的人推向其自身歷史的風口浪尖的過程,這就是《世界報》周刊將艾未未評為2011年年度人物的原因。《世界報》周刊介紹艾未未被解除關押後的日常生活,除了在洛杉磯和台北的展覽以外,艾未未的攝影作品將於2012年的2月21日到29日,在巴黎展出。

據《世界報》周刊的介紹:處於有限自由中的艾未未,目前出國要經過當局同意,警車常年停在艾未未家門外。中國政府對艾未未的家人合作者律師都施加壓力,讓這些人因艾未未而受到連累作出犧牲。對於艾未未,一些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艾未未的政治諷刺作品使中國人不再害怕討論政治議題,但也有寫同代的中國藝術家認為艾未未走的太遠。

作為藝術家的艾未未,最近幾年開始關注中國政治和社會問題,這種轉變是怎麼發生的?《世界報》周刊回顧介紹:艾未未曾經對楊佳案發表意見,後來參與調查四川地震中校舍倒塌砸死兒童的事件,但調查很不順利,艾未未一直堅持,就使其成為政權的假想敵。實際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艾未未去地震災區時雖然走遍了除北川外的大部分災區,但他當時並沒有做救災工作,而只是去體驗和感受。當時災區有不計其數的小學生被質量低劣的校舍砸死,但在等了300多天還沒有等來政府公布地震遇難者名單後,艾未未和志願者們開始對地震遇難學生名單的公民調查。離2008年“5・12”地震一周年還有60天的時候,艾未未在博客上貼出了68份名單。在最新的統計名單中,有4855個孩子的名字。

《世界報》周刊介紹艾未未的詩人父親對其的影響,艾未未曾經自嘲說遺傳了父親----著名詩人艾青基因中最不好的部分。他父親比較個人主義、自由化、反權威。他也喜歡談公平和人性。他認為自己的行動是出於最基本的倫理認識和價值判斷,就好像在菜市場里看見小偷,大喊“捉賊”一樣理所當然。

從最早做藝術、做建築,到關注社會和政治敏感事件,這之間的內在的聯繫在哪裡?《世界報》周刊也試圖就此給予解釋和回答,認為除了家庭和父親的影響以外,在美國留學生活十年的經歷也對艾未未發生影響。艾未未自己也曾經這樣說過:最早他做藝術是對權力的一種迴避。因為我們生長在一個權力非常絕對的年代,沒有人敢碰。所有碰過權力的人可以說是大面積地傷亡,不要說是碰,只是不留神地撞到都會出問題。後來去了美國,逐漸認識到維護個人的權利,維護個人情感的基礎是任何一個社會所必須,否則這個社會沒法存在。在美國是他第一次有機會生活在所謂“民主”國度。至少在他24歲到36歲這段時間裡為修復自己的心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條件。沒有人會使他的尊嚴有所傷害。這對他來說很重要。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