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清華大學報告籲凝聚民眾共識重啟政改

今天(1月9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了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發布的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該報告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主筆撰寫。報告呼籲,“以政治體制改革再造社會活力”;在民眾參與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頂層設計;用“公平正義”凝聚改革共識。

中國上海慶祝中共建黨90周年宣傳廣告牌2011年6月21日
中國上海慶祝中共建黨90周年宣傳廣告牌2011年6月21日 Reuters 路透社
廣告

“體制改革已經陷入困境,可以說是個不爭的事實。近些年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被擱置,政治體制改革尚未進一步推進。”需要警惕“石頭摸上了癮,”連河也不想過了”。

今天(1月9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了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發布的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該報道網絡版很快被網絡監管部門下令刪除。

報告指出,新的世紀走完10年後,有人則認為改革已經終結,已經死亡。“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特徵是改革,90年代的特徵前期是改革,後期是開放,而最新的這10年,維穩則成了最基本的基調。”

對此流行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歷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種認為:是改革處於停滯甚或倒退狀態。

孫立平等學者認為,中國現在最需要警惕的,是“轉型陷阱”。

“轉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轉型過程會造就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會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由此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
“現在中國的改革困境並非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已經改不動了’。在改革初期,提出‘摸着石頭過河’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但現在的問題是,可能是摸石頭摸上癮了,連河也不想過了。”

“轉型陷阱”下的體制,以權力與市場的奇異結盟為特徵。“往往是權力與市場手段的交替結合使用,在權力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權力手段,在市場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市場手段。”

報告分析,在既得利益群體崛起的過程中,“官倒”、國企改制、礦產資源開發、土地開發、房地產熱、企業上市融資……既得利益集團迅速支配了土地、礦產、金融資源,涉及遍布全國的基礎設施、城市開發、公共工程、農村水利建設以及能源、電力、通信、製造等重要行業。

報告承認,目前中國變革社會的現實動力已經越來越微弱。“轉型陷阱之所以能成為‘陷阱’,就是因為此時的體制已經對遏制變革作出了周密安排,資源壟斷日益嚴重、利益集團坐大、社會控制愈益嚴密。但這並不意味着社會已經完全沒有變革的動力。”

“目前對改革停滯的不滿在增加,變革的要求也在凝聚,另外,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圈子在不斷收窄,許多群體被甩出圈子之外。這都是進行變革的現實動力,問題是如何將這種潛在的動力變成現實的動力。”

報告認為,可能走出“轉型陷阱”的道路只有三種:一是由政府實施改革頂層設計,並有相應的力量推動;二是利用現有可能的因素推動社會力量的發育,使社會力量成為打破現狀的動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機推動下的被動改變,“但這要取決於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省和覺悟”。

報告呼籲,以四大措施是推動改革。首先是,“彙入世界主流文明的方向”;以政治體制改革再造社會活力”;在民眾參與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頂層設計;用“公平正義”凝聚改革共識。

報告最後呼籲。“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中國最需要的是一種勇氣,一種能夠正視既得利益格局,衝破既得利益格局,打破‘轉型陷阱’的邏輯,走出目前僵局與困境的勇氣。”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