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美中/亞洲

面對中美角逐亞洲各國夾縫中尋求彈性外交

亞洲各國面對中國與美國的競爭出現彈性外交趨勢,中央社今天署名報道指出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不僅需要美國協助保證亞太地區安寧,但也顧及與中國的實際利益。

中美兩國國旗
中美兩國國旗 路透社
廣告

中國與美國近來在亞洲越來越具有競爭態勢,亞洲國家被夾在其中如何處之,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一些國家小心避免刺激或得罪一方,另一些國家則尋求左右逢源。

中央社報道說,今年開始,亞洲領導人就紛紛安排訪問美國計畫,但在亞太地區,中美角力仍然緊繃,在顧及現實利益前提下,東南亞國家需要美國協助穩定,也需要中國的繁榮,他們的等距外交態度令人關注。

中美關係近年摩擦不斷,除了貿易問題,也涉及東南亞南國家和中國之間的南海主權爭議問題,最近還有聯合國譴責敘利亞案遭中國否決等。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下星期將訪問美國,中國外交部先出面喊話,表示中國並不認為兩國在亞太地區有不可避免的衝突,習近平訪美,有助緩和雙方的「信任赤字」。

不過,就在中國為新領導人鋪路訪美,創造積極樂觀氣氛之際,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將在4月訪美,可能與美國共同制定新海洋戰略,主要目的在防禦中國行動。此外,雙方也有意草擬一份「共同宣言」,藉以提升美日防衛合作關係,並倡議連同澳洲及東協國家,創設一個具世界規模的海洋安定方案。

美國去年提出重返亞太策略,並在東亞高峰會議上表明將與東南亞國家合作,近來更加強與日本及越南等國的軍事合作,同時宣布在澳大利亞派駐軍隊,也計畫未來幾年在新加坡和菲律賓部署新型戰艦。

有媒體認為美國種種作為,意在圍堵中國。

俗語說「兩大之間難為小」,但東南亞國家不是省油的燈,有些國家對中美角力不表態,例如在被外國媒體形容像一隻蝴蝶周遊中美之間的印尼,外交部長馬提(Marty Natalegawa)就曾表示,一些國家過於激烈的舉動只會帶來反擊和再反擊,並陷入關係緊張和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不過,隨著亞太地區的經濟份量愈來愈重,東南亞國家的戰略地位也愈來愈高,有些國家甚至表態要採取等距外交,拒絕繼續扮演過去只能選邊站的弱勢角色。例如新加坡外交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近期在美國發言,認為美國應避免發出「圍堵中國」的論,因為這種冷戰言論會使東南亞國家感到不自在。他並強調東南亞區域自有遊戲規則。

尚穆根指出,美國接觸亞洲的方式必須能被接受,只有中國越繁榮,東南亞就越繁榮,而中美關係愈穩定,東南亞區域也就會愈穩定。澳洲前外交部長艾萬斯(Gareth Evans)曾分析,美國的亞洲盟友須展現自身在國際政策制定上的獨立性和利益訴求,才能確保美國不會將他們視為理所當然。

菲律賓最近在南海議題上,表現也相當強勢,對中美兩方也有戰略性靈活的一面。去年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訪問中國之後,也表示將與中國在旅遊及貿易領域合作。近日菲律賓政府發言人更表示,在南海議題上的爭議,只是菲中良好關係之間的「一點小問題」,菲國將致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值得觀察的是,今年中國及美國都面臨更換領導人及總統大選壓力,東南亞國家因戰略地位提升,外交策略也愈趨靈活,對於中美角力,各國心中都有一把尺,誰也不想得罪現實利益。

新加坡巡迴大使許通美說得一針見血。他說,中國崛起不意味美國沒落,亞太區域大到足以容納一個崛起的中國和一個復興的美國。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