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周末文摘

也談中國的“外交不作為”

發表時間:

網上的《公民月刊》刊出北方可可的一篇文章,討論中國的“外交不作為”。作者指出:一月九日,網上有“2011年中國外交成果”的相關報道,從行政不作為,到司法不作為,現在“外交不作為”的聲音在網上也時有出現。外交  這個距離普通民眾生活較遠的話題,今天可以成為大家談論的對象,這當然也算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吧,畢竟外交是國家的外交,國家大事當然就是組成國家的民眾的大事。在作者看來,這個外交不作為至少可以有以下一些表現形式。

廣告

首先,在國際事務面前,中國的外交給人的總體印象,那就是凡事大體上皆模稜兩可化。提到外交,有個詞彙叫做“外交辭令”。什麼叫外交辭令?外交辭令實際上就是那種沒實際內容的客套話,也就是“沒有錯誤的廢話”。當然,在某些外交場合中,外交辭令也是一種應付對方的技巧,有時候或許也有使用的必要。不過,外交辭令一旦被經常使用、常態化,凡事都外交辭令一番,這就是另一回事了。我想它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長此以往會讓人家覺得,這個“人”是個沒有什麼性格的人;一個沒有性格的人,別人拿你自然就不當回事了,這也是必然的。

普通老百姓當然不曉得國家外交部門那些外交活動的具體情形,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招待會算是社會公眾了解外交的主要渠道之一吧。為什麼說“中國的外交凡事皆模稜兩可化”,這印象大概主要就來自媒體上經常報道的外交部記者招待會的內容。在這種記者招待會上,幾乎不論國際、國內大事(尤其國際事務),時間久了你會發現,第一,記者提問幾乎就是白問,因為那回答常常是“標準回答”,你不問也猜得到,提問本身也就是具體證實一下,看着那番話從發言人的嘴巴里說出來而已;第二,凡事都外交辭令一番,長此以往,發言人業已八股化的回答問題方式及其內容,今天估計連小學生也能做發言人了,這多少看上去就讓人感覺有些無聊了;第三,記得過去我們沒有實力,弱國無外交,因此國際上出了什麼事,那都是發達國家中那幾大巨頭包攬國際事務,人家壓根兒不會搭理那個窮中國  沒你的事兒,現在不同了,中國的塊頭兒大些了(比如手裡起碼握有貿易大棒可以使用),照理說中國可以合理、合情、及時發聲才對(否則那常任理事國的位子僅僅是坐在那裡給人看的嗎),然而每每我們聽到的就只是那種“模稜兩可”,換句話說,說了等於沒說,說了也白說。

中國外交的這種模稜兩可,你當然也可以把它解釋成處事圓滑老到,為人世故老練等等這些正面解讀;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所謂的韜光養晦,沉着應付……等等。但在筆者看來,撇開外交的開展也需要點智慧,也得有創新性,也需要一些靈活的技巧的發揮這些不談,這種凡事皆模稜兩可實在就是一種外交不作為的表現。它的壞處如上所述,就好比一個沒什麼性格的“老好人”,有誰會重視你的存在呢?所謂韜光養晦當然得看具體國情、具體“球情”的變化而變化,如今時過境遷,中國要一直韜光養晦下去嗎?恐怕連鄧小平怕也不會同意的,他就反對過“兩個凡是”。一個時期以來,中國外交“是韜光養晦還是有所作為”這個話題媒體上一直在議論,然而中國的外交看上去就一直那麼“韜光養晦”着……,情況變了,政策仍然不變,仍然“沉着”應付  除了不作為,怕是找不到別的解釋了。

中國的外交不作為還有一種表現,那就是除了“不說”,其實也“不做”。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做與不做,對於樹立國家形象,表明態度,塑造性格,在國際社會立足,無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前些時候,隔壁的巴基斯坦那裡出了事  北約“誤炸”了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個軍事檢查站,造成28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十數人受傷的嚴重後果。這件事發生後,我們看到,中方雖也有表態,但差不多就仍然是那種不痛不癢的例行公事式表態  “中方表示強烈關切,對巴基斯坦遇難人員表示沉痛哀悼。中方認為,有關事件應得到徹底調查,予以認真妥善處理”。想想看,類似這種表態是不是都有點滑稽的意味了,哪個國家(不論它大小,不論它是不是常任理事國,也不論它與當事國的關係如何)對這種事的表態難道能說“有關事件不需要調查,可以不認真妥善處理”嗎?這就是十足的說了等於白說,不說也罷。其實,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發言,類似滑稽可笑甚至無聊的說法就常常出現。中國與巴基斯坦的特殊關係不必多說,在這樣的事情上,中國是不是僅僅說說而已呢,換句話說,中國除了表個態,要不要考慮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一份決議,要求譴責北約的這一“誤炸”行徑呢?事實上,就算中方提交一份這樣的決議案,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時難以通過也是大概率事件,但提交決議案本身卻非常重要,提交與不提交,完全是兩回事。作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了“盟友”,也為了及時發出自己的聲音,該做的事情就得去做吧,什麼都不做,只是“例行發言”一下,那你這個“五常之一”又有何意義呢。同樣的事情,比如去年以來在中東、北非所發生的自由民主浪潮中,西方國家就不斷在聯合國有所動作,比如聯合國就曾通過由英、法、德牽頭遞交的譴責敘利亞的決議草案(中國投了棄權票),等等。在利比亞的事情上,卡紮菲死之前,有關中國何時承認“利比亞過渡委”的問題,當時坊間議論頗多,其中一種聲音就特彆強烈,即中國延誤了承認“利比亞過渡委”的時機,甚至造成投資利比亞中國企業的巨大損失,以及失去了日後在利比亞把握更多商業機會。到底是像有些“專家”所說的中國承認“利比亞過渡委”的時間點“剛好”、“不早不晚”,還是中國的確延誤了“承認”的最佳時機,這問題至少在“專家”和社會公眾那裡有着兩個答案。當然了,普通民眾不可能佔有更多外交事務訊息,但在國際事務上,中國或許可以有更多主動作為,而現在更多的就只是被動應付,舉棋不定,前怕老虎後怕狼。至於這種外交不作為,是政策的某種不定,還是那幫人能力差,這個我就不曉得了,反正就是一副不作為的樣子吧。

文章說,在別人的事情上發聲、表態,是為了自己更好地立足,在事關自己的事情上捍衛自己的利益自然就更不用說了。近些年來,牽扯國家利益的中國周邊事態是大家議論的熱點話題。在東海、南海,在中印邊界,中國與日本,中國與南海涉事諸國、中國與印度之間,事情看上去就日趨複雜化,甚至看上去我們似乎越來越陷入被動了,因為時間的消逝明顯對我們不利。事實上,民間對這些問題的議論也越來越顯熱烈,甚至很多百姓主張不惜一戰解決問題,民意之洶湧可見一斑吧。好戰也罷,窩囊也好,有一點似乎是肯定的,這就是:在“聲音”上,別人相對強勢,我們相對弱勢;在事情的現狀上,我們是所謂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別人是主權歸我,自己開發。撇開實際行動不說,包括菲律賓這些小國在內,現在似乎都可以隨意向我們肆無忌憚着說話了。還記得上次菲律賓總統訪華時的那情形嗎  今天訪華拿走些合同,回去後就突然翻臉惡語向你挑戰了;越南也一樣,總書記在華訪問,中方高級別招待一番,雙方還發表那麼幾點共同聲明,看上去似乎一團和氣,不過馬上,越南就說它要和印度在南海那裡合作開發油氣了。這些事情給人的印象,似乎就都有某種被戲弄的感覺。

文章最後指出,總之,無論怎樣,作為一介公民,我只想說:中國今天需要站直了說話,包括“見人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中國的外交今天需要的是主動作為,而非被動應付。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