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坦然面對大陸─民進黨面臨蛻變與轉型

發表時間:

●前幾天,台灣民進黨的幾位人士應邀前往大陸雲南,參加一項兩岸關係研討會,受到各界廣泛矚目,兩岸的新聞記者都搶着採訪報導他們,為什麼這幾位民進黨人士這麼受到新聞界的關注?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廣告

這次一共有三位民進黨人士前往雲南騰衝參加國台辦直屬的「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所主辦的一場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的媒體把他們稱為「民共對話首發團」,或稱為民進黨對大陸關係的「破冰之旅」。主要原因是,他們擺明了是秉持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的最新大陸政策「在互動中了解中國」而前往大陸,而民進黨代理主席陳菊也贊成他們以個人身分前往大陸互相深入了解、溝通,由於這件事可以當作是一個指標,觀察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將改弦更張到什麽程度,因此受到廣泛的矚目。

●這三位民進黨人士分別是什麽身分?他們在座談會上有什麽具體的談話嗎?

一位是蔡英文競選新北市市長時的發言人羅致政,一位是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時的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還有一位是前任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他們都是以學者身分,或專欄作家身份應邀出席。由於以前民進黨把中國大陸幾乎當作瘟疫,始終保持距離,大家都不敢公開去大陸參加對岸主辦的座談會,甚至動不動就祭出黨紀處分,所以這次這幾位出席者的談話就格外讓人嗅出不一樣的氣氛。比如羅致政就在研討會上談到民進黨對兩岸發展的看法以及「民共兩黨」互動的可能性。他強調民進黨和共產黨「應該多談一點有共識的地方,少談點差異的地方」,還說兩黨應該有「求同存異」的可能性,甚至具體點出「兩岸和平」就是兩黨共同的語言,和國民黨可以說越走越近了。

另一位陳淞山甚至有備而來,在會場發表一篇聲明,題目是「民進黨破冰之旅的登陸策略」,裡面主張,為了表達友善的態度,民進黨應該把「中國」改稱為「中國大陸」;他還建議,如果將來民進黨中央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也應該把名稱改為「中國大陸事務部」,或是「兩岸關係事務部」。類似這種呼聲,過去幾年以來,在民進黨內部幾乎是不可能聽到的。這顯示,民進黨正在轉變,因為這種呼聲,有可能是一種「投石問路」,甚至某種程度地反映了黨中央的主流意見。

據說,就在這幾位民進黨人士前往大陸參加研討會的同時,民進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在台灣也發出了類似的呼聲,他們的主張又是什麼?

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公開對媒體表示,民進黨然雖無需廢除台獨黨綱,但有必要超越《台灣前途決議文》,提出一套尊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決議文;對外則要展現誠意,改稱對岸為「中國大陸」,而非「中國」,放下防衛、衝破禁忌,拒絕讓「兩岸」成為國民黨的專利,否則他認為2016恐將重演2012「叫好不叫座」的歷史。 另外,前副總統呂秀蓮也公開強調,很多民進黨人都已經去過中國,但黨內缺乏整合經驗的機制,所以她呼籲黨應該召開大會,討論彼此的中國經驗。可以說,中國事務或兩岸事務,現在已經成為民進黨的顯學,不過,到目前為止,民進黨人士仍然沒有亮出最敏感的底牌,也就是,到底承不承認九二共識,共產黨會願意和民進黨交往到什麽程度,都有待繼續觀察。

●台灣媒體對民進黨願意前往大陸參加共產黨主辦的研討會,並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建議,有什麼看法?

基本上台灣的輿論界都還算肯定,不過台灣的媒體也認為,這個「破冰首發團」雖然在心態上是一大調整與進步,但未來民進黨如果要證明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恐怕還需要把目前虛無縹緲的兩岸論述,變成有血有肉的實質內容。台灣的媒體甚至建議民進黨,如果大陸邀請民進黨參加博鰲論壇,民進黨不但不必害怕,也不必再批評國民黨是去「朝貢」,而應該想辦法組團參加,甚至可以由已經卸下黨主席職務的蔡英文親自率團,也就是說,在某些議題上,民進黨必須設想自己是執政者的角度來面對和思考,才會逐漸蛻變成長,一個國家,也只有具備了成熟的執政黨和在野黨,才是國家社稷之福。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