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廣角

歐洲是否應在碳稅問題上向中國讓步?

發表時間:

航空碳稅風波愈演愈烈。法國媒體近來報道說,在這場新的貿易戰中先發制人的是中國。3月8日,空客的母公司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總裁加洛瓦(Louis Gallois)透露,因反對徵收碳排放稅,中國政府已擱置購買45架空客飛機,其中包括10架A380和35架A330。

廣告

加洛瓦在總結2011年工作會議上說:由於北京當局拖延訂單,2013年將交付的6架A330以及2014年交付的19架空客飛機受到威脅。他呼籲歐洲聯盟在徵收碳稅問題上不要單方面行事,希望在全球範圍內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加洛瓦在會上還表示:“這個不合時宜的辦法使歐洲站在了世界的對立面。”

 3月12日,空客公司連同柏林航空公司(Air Berlin)、法國航空公司(Air France)、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 、伊比利亞航空公司(Iberia)、漢莎航空公司(Lufthansa)、MTU航空發動機公司、賽峰公司(Safran)和維珍大西洋公司(Virgin Atlantic)九家業內公司公開致信法、德、英、西各國政府,要求他們重新考慮“令人不可接受的航空碳稅決定”。

 法國綠黨歐洲生態黨團主席克歐(Guillaume Cros)言辭批評了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總裁加洛瓦在此問題上採取的立場。他說:“大家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站錯了隊伍。面對中國這種無法令人容忍的做法,歐洲的企業應該齊聲呼籲向中國施壓。”克歐還重申說:中國的經濟完全依賴外部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

 希拉克任市長時重任的一員大將、現人民運動聯盟議員、法國政治學院教師卡萊庸(Bernard Carayon)也堅決反對歐盟在徵收碳稅問題上屈服於中國。他在接受法國“歐洲一台”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明顯是在向歐洲要挾。如果這次讓步的話,將來歐洲會丟失更多的市場。”

 “歐洲一台”記者問道:在航空碳稅問題上是否應該向中國讓步?

 Bernard Carayon:不能向中國人讓步。當有一方以不合法的方式要挾對方的時候不能讓步。在中國抵制歐盟碳稅問題上就屬這種情況。讓中國遵守環保標準定會頂撞中國,印度和美國也同樣表示了不滿。歐洲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全世界各國齊心合力共同和氣候變暖作鬥爭努力是無可非議的。歐盟重視二氧化碳排放引發的環境問題,這難道有錯嗎?!碳稅被國際社會公認是削減二氧化碳排放有效的經濟手段之一。所以說歐盟的要求是無可非議的。

 但德國和波蘭等國開始希望坐下來再和中國人談。中方試探性威脅說將取消45架空客訂單。有的大型客機,一架就值2億到3億歐元。而每年的碳稅收入之不過為7億歐元。為了堅持碳稅原則而損失70到80億歐元,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Bernard Carayon:中國一旦取消空客訂單,空客是要損失這麼多錢。但如果歐洲在這個議題上讓步的話,那將來在其他問題上也得讓步。我覺得密特朗和希拉克年代構建的大歐洲嚴重遭受了全球一體化負面衝擊。二、三十年來,歐洲一直在試圖對外開放,但歐洲不懂得怎樣抵禦外部的貿易衝擊,並沒有想到怎樣保護自己。如果像法國總統薩克奇說的那樣,要重振法國本土的工業,那就要迫使我們的貿易夥伴接受同等的道德、環境標準。

 歐洲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市場。貿易標準一定要是等同的、要包含社會公平的標準。比如要保護環境、不能允許從中國來的產品產自童工或囚犯的手中。歐洲大陸不能接受在這種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因為在貿易上我們不能拋棄道德和倫理標準。歐洲市場商品分布不能黑箱作業、要有透明度。

 那您的意思是否是應該冒着失去眼前市場的風險換取明日一個更好的歐洲外貿市場嗎?

 Bernard Carayon:這並意味着去冒高風險。為什麼這麼說呢?不論是像有自由傳統的美國或是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專制的國家,他們在使用“要挾”手段的同時,這些國家也懂得,“要挾”一旦成為現實時,贏家不可能是雙方的。我剛才說過,歐洲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市場,它有5億消費人口。歐洲的消費者中不乏有高收入水平的消費者。歐洲還擁有最新、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中國人醉心於這些高科技。如果說中國是人口巨人、金融巨人,她還不是一個經濟巨人。中國需要我們的科學技術。

 您的意思是中國在抵制碳稅問題上只是在虛張聲勢,不敢動真格的,是這樣嗎?

 Bernard Carayon:航空市場不可能孤立於其他市場。可以說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有求於歐洲。(記者插話:中國人在航空水平上,近幾年也在奮起直追。) 儘管如此,在航空和鐵路等領域,歐洲仍有佔據優勢的餘地。即便中國擁有一些合資生產線,但歐洲不可能把最尖端的技術生產線拱手讓給中國。再比方說,當中國想在高速鐵路上和阿爾斯通比個高低時,但是到頭來中國的動車脫軌了。中國在技術上還存有大的差距。目前的狀況看來,並不關係到哪個企業和中國方面進行談判。談判的級別要高。談判的級別一直要升到國家級才能談出些眉目來。

 歐洲和新興國家的貿易戰常年以來是沒有圖像、不露面的隱形戰。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經濟戰讓人迷失方向。在這種迷途中就需要強有力的政治言辭。

 您主張採取這種強硬姿態的同時,就不怕歐盟其他夥伴國釜底抽薪?您就不怕歐洲築起的大壩由於有些國家的軟弱而決堤嗎?

 Bernard Carayon:這對歐洲來說是一次真正的考驗。如果歐洲情願自己像當今這樣被洗劫一空,它只有自作自受。如果歐洲任憑它的網絡隨意被黑客攻擊、如果歐洲任憑它的主權債務被人要挾,那就只有放下武器、俯首帖耳地叩首投降。

 在碳稅問題上是否歐洲辦事過於天真了?

 Bernard Carayon:我不覺得歐盟在航空碳稅問題上在槍筒上插了鮮花。(la fleur au fusil) 不能說美國和中國抵制航空碳稅,歐洲就做錯了。抵制碳稅的抗爭不意味着歐洲發起了一場不正義的“戰爭”。歐洲必須堅持他的價值。歐洲公民和公共輿論越來越意識到我們需要生活在一個更加平和、能夠受到更多保護的環境之中。

 您很清楚歐洲前景暗淡,購買力下降、失業嚴重。享受更多的保護是否會與敏感的貿易保護主義混為一談?

 Bernard Carayon:大家都很清楚。1938年時,多國的民主在慕尼黑投降了。如果歐洲現在集體投降,今後10到20年中,它丟失的將不是幾千個工作崗位,它將丟失幾萬甚至百萬個工作崗位。如果歐洲今天服輸投降,它將丟失一切。如果歐洲當今政治強硬起來的話,他將來會贏來意想不到的東西。在歐洲境內,大家總喜歡談論歐洲。那麼談就要付諸行動,共同行動起來建立一個齊心合力、同心同德的歐洲。歐洲人總是緩慢地構建起他們的大陸板塊,這一次如果再不齊心,後果不堪設想。我最後所需重複的是,歐洲再也不能向全球一體化的惡風敞開其屏藩。如果歐洲情願損兵折將的話,它將只能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屈xi膝投降。

 3月9日,丹麥氣候與能源大臣馬丁∙里德加德(Martin Lidegaard)在布魯塞爾表示,儘管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台措施抵制歐盟對航空業徵收碳排放稅,歐盟“仍將堅實施這一政策”。

 里德加德當天在參加歐盟環境部長會前對媒體作上述表態。他說,在國際社會就碳排放問題形成統一政策之前,歐盟都將堅定不移的推行自身的碳排放交易體系。

 法國媒體還擔心,印度如果效仿中國擱置此前的訂單、俄國如果取消4架A380空客訂單的話,空客將蒙受巨額經濟損失。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