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薄熙來事件是中共權力鬥爭和路線鬥爭的產物 

發表時間:

上周二深夜,北京突然宣布停止薄熙來中共高層職務,並對他展開立案調查,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薄熙來事件的分析評論。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署名單仁平的評論稱:“薄熙來被停止黨內職務,中紀委對其立案調查,國內外輿論都很關注。西方的不少分析都把事情往中共黨內‘路線鬥爭’和‘政治鬥爭’上引,國內也出現一些類似謠言。這當中有一些是對中國國情和中共黨情不了解造成的,有一些則是唯恐中國不亂故意編出來的。”“這是一起違反黨紀國法而受到追究的獨立事件,依法依紀查處必然導致今天的局面。處理事件過程對政治面的涉及也都是各自單獨具體的,把它們連在一起做中國‘政治鬥爭’的編織,只是一些人頭腦中的誇張想象。”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李平的評論稱:“中共革除薄熙來官職後,內地各大報章爭相刊登地方黨委、解放軍和武警宣誓效忠黨中央的消息。‘百度’搜尋結果顯示,‘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新聞多達 20,200篇。可以預見的,清算薄熙來的政治運動即將席捲全國,從媒體、學界、商界到官場、解放軍,過往與薄熙來關係密切的,勢必遭到盤問、調查,因此落馬的高官、坐監的名人陸續有來。詭異的是,薄熙來被拉落馬的罪狀之一是主政重慶時推行文革式的政治運動,但如此大造黨政軍民堅決擁護黨中央正確決定的輿論,又豈不正是文革的手法?”

台灣《聯合報》的社論稱:“薄熙來事件夾纏了外交、政治、司法三股因素,因而清理起來更為棘手。所幸,在外交上,美國方面對此保持完全靜默,讓北京有充裕的空間和時間處理此事。從最初領事館作出‘不留人’的決定,將王立軍送交北京,到事後不透露一絲風聲,不僅在在表現了歐巴馬政府的善意,更能看到美駐外人員的訓練有素及進退有方。”“中共應該感謝美國在此事的不張揚,讓北京自己有機會把薄熙來的神話撞出美國領事館的圍牆。”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無論如何,在海外傳媒眼中,對於薄熙來事件,皆眾口一辭:此乃中共權力鬥爭和路線鬥爭的產物,是十八大前人事布局激烈博弈的結果。確實,中共十五大前,政治局委員兼北京市長陳希同出事;十七大前,政治局委員兼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下台;如今十八大前,歷史竟如斯巧合,薄熙來會否同蹈身陷囹圄之禍,今秋北戴河會議之前,料有分曉。只是薄熙來有他的特殊性,這位‘平西王’不是單純的經濟腐敗問題,而是他代表了黨內一種思維、一股勢力,政治能量比諸陳希同、陳良宇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當權者把薄熙來問題仍歸咎‘私德’,卻不願承認制度的紕漏。其實,只要內地的政治體制改革,一天不能切實有效地推行,權力缺乏制衡,既得利益集團無從制約,官員行為失去制肘,則像陳良宇、薄熙來這樣的人物,只會不斷地出現,中國的政局絕難長治久安。”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重慶事變’情節波譎雲詭,就算想象力最豐富的編劇家,大概也寫不出這樣的劇本,但是它就在大陸官場上演。薄熙來一度當時得令,呼風喚雨,曾經是躋身中共最高領導層政治局常委的熱門人選,他的急速墜落,確切反映中共現體制在黨書記一元領導下,缺乏有效監督,加上法制不彰,形成絕對權力,終而出現絕對腐敗。薄熙來事件性質之嚴重,再一次突顯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和迫切,事關國家存亡絕續,中共要拿出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決心和勇氣,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為國家打造長治久安的政治環境。”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