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美國動向

中國面臨更直接的挑戰——一場經濟危機

發表時間:

美國CNN全球公共廣場主持人紮卡利亞最近撰文指出,薄熙來被剷除後有關中國高層權力鬥爭的謠言甚囂塵上,他說,中國也許已經從這次政治危機中躲過一劫,但其面臨的更為直接的挑戰卻是一場經濟危機。他引用美國一位金融管理專家的研究指出,中國經濟的規模和中產階級的產生將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而對以經濟高增長為其合法性來源的中共而言,這有可能轉化為一場政治危機。

廣告

另據美國CNBC報道,富比世雜誌專欄作家、《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作者章家敦在接受採訪時警告,中國經濟很可能已經陷入衰退。他的根據是4月中國發電量增幅僅為0.7%,顯示經濟增長率低於0%。

而彭博通訊社5月24日引述三位不願具名的銀行主管的話說,中國前幾大銀行將無法完成今年新增貸款目標,為至少7年來首見,顯示中國經濟增長趨緩縮減了信貸需求。

紮卡利亞說,過去20年裡經常有人告訴他,中國經濟由於其不平衡和政策錯誤將會崩潰。他們舉出不良貸款、銀行壞賬、國有企業的低效和房地產泡沫等等。可是,這些都沒有使中國的增長放緩,過去30年中國平均年增長速度為9.5%。

美國摩根斯坦利管理新興市場基金的魯奇爾•夏爾馬,在其新書《突起的國家》中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指出並非因為中國的失敗而是因為其成功使得“中國處於一個自然放緩的邊緣,這將改變全球力量的平衡,從金融到政治,並將削弱許多乘中國順風船經濟體的優勢。”紮卡利亞說,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正變得越來越多。

中國的經濟增長看似非凡,但並不是前所未有。日本、韓國和台灣都曾以接近年增長率9%的速度連續增長了20年,然後開始放緩。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結局將像日本一樣,日本經濟在90年代出現危機和下滑,至今景氣仍未恢復。可是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經濟增長從9%下降到6%的時候其實是這一亞洲虎更為現實的情景。韓國和台灣隨後也遵循了相同的軌跡。

文章說,究竟是什麼因素引起了放緩?答案是“成功”。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個中等收入階層。當一個國家經濟體已經變得很大,同時又有一個中產階級的時候,其經濟想要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就變得十分困難。

夏爾馬做了一道算術:“在1998年,中國1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體要增長10%,就必須擴大100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但只需消耗全世界10%的工業產品,即,包括從石油到銅和鋼等各種原材料。但到了2011年,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了5萬億美元,還要以這麼快的速度增長,一年就需要擴大550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要吸收全球30%的原材料工業產品。”
紮卡利亞說,“推動中國前進的所有因素已開始衰弱。”“剩餘勞動力儲備”將枯竭。本十年度加入中國的主要勞動力大軍的人數從上一個十年度的9千萬驟降至僅5百萬人。紮卡利亞說,夏爾馬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政府的觀點。中國總理溫家寶2008年就說,中國的經濟是“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上星期他呼籲政府採取措施刺激經濟。

夏爾馬錶示,6%的增長速度應該不會使中國人擔憂;這種發展速度會使任何人羨慕。中國現在比較富有,放緩速度或許更能夠被其接受。但是問題是,中國的專制政權是以實現高經濟增長為其合法性來源的。如果增長速度放緩了,中國的經濟問題很可能會變成政治問題。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