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八九民運的鮮血讓中國民主人權的土壤變得更肥沃

發表時間:

本周一是“六四” 23周年紀念日,香港18萬市民走上街頭,一如既往舉行燭光紀念晚會,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為大家介紹有關紀念“六四”的分析評論。

廣告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最近幾個月,不時傳出總理溫家寶提出平反六四但未獲接納的消息,英國《金融時報》3月間引述中共高層消息稱,溫家寶曾經3次建議中央平反六四事件。”“內地社會、經濟所面對問題,政治體制改革是出路,若溫家寶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出平反六四,合乎他一貫的思路邏輯。六四事件是橫亘在官方和民間的一條巨刺,若實事求是地使之消融,大焉者可以使民族提升、國家發展,小焉者,於構建和諧社會,也會事半功倍。”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由於一些特殊的因素,使得六四紀念有了不同往年的一些重要聚焦。首先,當然是中共18大將屆,權力的即將交替給中國的政治環境帶來重大變化,從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再到習近平,六四至今,中共的領導核心,進入了第三輪的交替。18大之後的領導核心,將沒有一個人參與過23年前中央處理六四事件的決策,這對未來中央高層重新審視六四事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當然,如果以為今明兩年內就可以平反六四,那也未免太過樂觀。因為雖然中共領導核心再度交替,但是,不少當事的高層仍然健在,有的甚至還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期待在今秋18大和明年兩會之後,新的習李體制就可以大刀闊斧重評六四,未免不太現實。同時,如果在重評六四和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功過定論上,沒有重大的理論突破,形成不了像評價文革和毛功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的黨內共識,恐怕六四重評也難以實現。”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多年來,年年紀念六四,除了希望為六四取得公道的歷史評價、悼念為中國民主運動而犧牲的人外,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推動中國能夠建立一個‘為生民立命’的自由民主社會,與西方民主國家分享善治的德性和價值,真正體現21世紀中華民族大國的復興。” “1989年‘六四事件’前,中國知識分子把民主改革的希望寄託在政治領導人身上,冀望領導層能夠從上而下推動民主改革,但願望最終化為泡影。六四之後,在現實政治下,更多的知識分子把目光投向村民自治和基層民主,亦即通過基層民主選舉、從行政村逐級向上邁開民主步伐抱存希望,探索一條自下而上推進民主化的道路。然而,很清楚看到,在目前中國威權政府的結構下,基層民主需要得到政府的默許和支持,才能正常地發展。因此,無論是從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推動政治民主化,只是方向性發展路線,更核心和現實的關鍵是改變中國威權政府的權力結構,建立一個需要對下問責的政治責任體制。”

香港《明報》署名盧子健的評論稱:“陳光誠、艾未未、趙連海、胡佳、劉曉波等一個又一個的個案,顯示在中國全面實踐人權法治是漫漫長路,但這麼多仁人志士的名字亦同時告訴我們,中國的公民社會正在一天一天地成長。八九年民運訴求焦點集中在反對貪污官倒、爭取民主人權。今天公民社會的訴求比當年更廣更深得多。除了民主人權外,政府的社會政策、企業的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育、勞工權益和職業安全、食物安全和消費者權益等等,都有公民社會的影響所在。”“一場慘痛的巨大悲劇可說是從負面令我們不能忘記六四事件,但這23年來中國的公民社會所展示的巨大生命力,亦令人無法不懷念六四事件。八九民運人士的鮮血讓中國的民主人權土壤變得更肥沃,現在不同的維權運動和公民活動爭妍鬥麗,正是‘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