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藝文生活

中國影片 « 魅妝 » 讓法國電影界充滿好奇

發表時間:

中國的商業影片在國際市場上能走多遠,如何讓歐洲的關注走出小眾電影局限,通過商業片視角,更全面地觀察中國,中國影片 « 魅妝 » 的聯合出品人劉忠虎,製片人虹子在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對話巴黎中國電影節的創辦主席高醇芳女士和法國  Héliotrope Films  電影發行公司發行商  Laurent Aléonard。兩位法國電影人從各自專業的角度對影片 « 魅妝 » 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讓法國的電影展示和宣傳平台及電影發行人在第一時間接觸剛剛出爐的中國新片« 魅妝 » 的製作團隊,同時交換意見,其實這不僅僅只針對 « 魅妝 » 這部電影,對中國其他正在走向院線的影片也有同樣的意義。

廣告

中國影片 « 魅妝 »
中國影片 « 魅妝 »

這裡是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中文節目,我們從法國首都巴黎向您播音。我是主持人安東尼。

幾個小時前,陳健導演的影片 « 魅妝 » ( 英文名叫 The Mask of Love ) 在中國全國境內各大影院上映。這是一部以中國當代社會為背景的懸念片。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電影本身的故事和描述故事的手法,這個問題我們留給下次節目讓劇組的導演和演員們來講。我今天想從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的角度來談這部影片。

法國對中國電影相當的關注。一年之內同時可以出現兩個中國電影節,一是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力推的巴黎中國電影節,另外一個是由中國文化部協調舉辦的法國中國電影節。從五月份到十月份這小半年的時間,法國各地的影院,巴黎的各大影院陸續不斷地放映中國電影。

這個現象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中國電影在法國確實有觀眾。另外也說明中國政府對文化產品的輸出極為重視。自從胡錦濤政府把文化出口作為展示中國軟實力的國策明確提出來以後,電影出口成為中國行政機構的政治任務。國家撥款支持的項目經費和各種形式的造勢活動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

和電影節這個向國際市場展示和宣傳的平台同樣關鍵的是各國的電影發行商。他們對影片有沒有興趣,他們對影片的市場評估直接決定了影片能不能在國外進入院線與觀眾見面。

過去,在法國影院上映的中國電影多數是實驗電影,著作電影,文藝片,其中不少在中國本土被認為不適合當時的中國國情而得不到電影審核部門的批准,沒有機會與中國公眾見面。另外一方面,通過中國行政部門審核的中國的商業影片與法國和歐洲觀眾見面的機會寥寥無幾。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也就是,法國觀眾,歐洲觀眾看到的是經常是中國人看不到的,而中國人看得到的,他們卻不一定看得到。

這對法國人,歐洲人來說,實際上也是一種缺失。因為他們很長一段時間裡,看到的只是一個面向,局限在禁區里,以為禁區就是中國電影的一切。

雖然文化不同,社會不同,如果法國人也能看到中國人看得到的電影作品,至少他們在判斷中國電影的表現時會有更豐富的素材。這既是法國社會的興趣點,也是現階段中國國策的興趣點。

然而電影不僅僅是行政部門的工作對象,同時也是文化產品,它要在市場中受到檢驗。

« 魅妝 » 這部懸念片讓我感興趣的是,它是一部正在經受中國本地市場檢驗的影片。就像剛剛出爐的小籠包,此時此刻,還非常的新鮮,熱氣騰騰。

我注意到這部片子,是因為它的聯合出品人劉忠虎。劉先生是中國有名的主持人,也是演員。演員這個職業,通常把人放在一個相對被動的位置上。劉忠虎客串出品人,一方面,把自己轉到了主動得多的位置上,但另一方面,由於他不是實業家,也不是專業的有經驗的出品人,因此他把自己的房產拿到銀行做抵押來滿足自己在事業上的心願和追求。

這一個案同時反映出當代中國社會的生氣勃勃。當演員可以反串出品人,這說明中國電影界有一種時刻在變化,時刻在激蕩的顛覆性的機遇。在這種環境里產生的商業片能不能更有生命力,不僅被本土市場青睞,而且能夠吸引國際市場,這是我們今天的節目關注的主題。

這也是為什麼我邀請巴黎中國電影節的創辦主席高醇芳女士和曾經發行過中國影片《陳墨與美婷》以及台灣影片《不能沒有你》的法國  Héliotrope Films  電影發行公司發行商  Laurent Aléonard  加入我們今天節目的訪談,並且和中國影片« 魅妝 » 的聯合出品人劉忠虎先生,製片人虹子女士對話。

請聽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藝文生活專題節目。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