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海爾能改變“中國製造”形象嗎?

發表時間:

“中國製造”一直被外界看作是廉價低檔產品的代名詞,而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向全球推銷廉價商品的時代也已經衰落。但中國最大家電製造商海爾集團近年不惜重金打造其產品形象,使海爾電器不僅成為國內搶手品牌,在國外市場也逐漸得到更多客戶的認可,成為極少數具有國際信譽的中國家電品牌之一。那麼,一花獨秀的中國海爾能夠刷新“中國製造”的形象嗎? 

廣告

海爾目前正在積極拓展其海外市場,希望通過產品質量來刷新以生產低檔商品著稱的“中國製造”形象。今年6月,海爾為了展示其產品創新和技術能力,破天荒地邀請歐洲記者參觀其青島總部和設在青島的工廠。歐洲媒體指出,雖然這是海爾的公關策略,但中國企業開放門戶讓外國記者參觀還是非常罕見的事。

海爾集團總部設在中國青島,目前在165個國家設有營銷網絡。據公司簡介,海爾創立於1984年,至今創業已28年,從當年一家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到成為全球擁有7萬多員工的全球化集團公司,2010年躍升為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全球市場佔有率達5.1%,被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網站評為全球十大創新公司。

海爾集團兩年前就在公司簡介中稱,海爾累計申請專利1萬多項,居中國家電企業榜首,並率先實現國際標準的零突破。海爾累計已經參與了51項國際標準的起草,其中27項標準已經發布實施。海爾通過標準輸出,帶動整個中國產業鏈的出口。而國際商情權威調研機構歐洲透視(Euromonitor)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海爾營業額高達1509億元人民幣(約190億歐元),其冰箱、洗衣機等大型家電產品全球市場佔有率上升到7.8%,連續三年雄踞世界第一位。

海爾雖然已在160多個國家設有營銷網絡,在全球家電市場也處於領軍地位,但目前海爾的主要市場仍然集中在亞洲,其產品絕大部分(70%)銷往亞洲國家。不過,海爾穩紮穩打,一步步推進滲入歐美市場的跨國戰略,並且仿照韓國三星(Samsung)和LG公司在1990年代的做法,先後在歐洲和美國開設了海爾R&D研發中心,目標是建構海外競購平台,逐步形成與國際大牌產品的競爭實力。

歐洲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公司(Roland Berger)上海辦事處諮詢人古梅龍(Yannig Gourmelon)認為,海爾不做外國品牌代理商,而寧願打造自己的品牌,這在中國是相當有遠見的。古梅龍指出,海爾不僅以中國為基地向歐洲出口自己的產品,而且還開始採納歐洲的營銷標準,譬如在中國市場海爾推出24小時送貨到家的服務。

在歐洲家電市場,海爾洗衣機和冰箱目前的市場佔有率接近3%,海爾制定的近期目標是爭取2015年在歐洲市場佔有率上升到5%。海爾家電以相對優惠的性價比,頗受歐洲消費者的青睞。“海爾”(Haier)這個名稱的讀音,歐洲消費者聽起來也不像中國產品,倒是像德國產品。其實,“海爾”這個名稱本來就有“德國味”,來自一家名為“利伯海爾”(Liebherr)的德國企業。正是靠了德國的“利伯海爾”,中國“海爾”在1980年代獲得德國技術,才從山東青島一家不起眼的小廠發展成為今天一家在全球擁有7萬多員工的大型家電集團公司。

海爾副總裁、歐洲區首席執行長奧貝坦(René Aubertin)前些時候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海爾已制訂戰略開發符合歐洲人口味的家電產品,為此在德國電器電子工業集中的紐倫堡地區開設了一家海爾R&D研發中心。據介紹,海爾最近正在進一步提升產品的電子技術含量,創新產品中包括外部配備攝像頭和觸摸屏幕的冰箱,用戶可隨時拍攝廚房內的照片,通過email郵件寄發。

海爾的口號是“不創新,就是倒退”。據介紹,海爾正在企業內部形成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公司的表彰榜定期登出為產品技術創新做出貢獻的人員名單。

在青島的海爾洗衣機裝配廠,新招聘的工人進廠第一年,起步月薪大約2000元人民幣,據說在當地算是一份過得去的薪水。但海爾企業的現代化,在外界看來並不都是透明的。比如說,裝配車間的年輕工人不能隨便接受記者採訪,因此外界不知道這些年輕工人是不是真的像他們的上司所說的那樣,對自己的工作條件很滿意。

此外,一些觀察家也認為,像海爾這樣的中國冠軍企業,其創新能力還有待證明。目前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教的卡耐基基金會高級副研究員、金融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出,在中國,有不少企業成功製造出超值產品,但不是靠技術革新,而是靠融資手段和低息資金,以及企業同政府的良好關係。

海爾與中國國家的關係,外界一直搞不清。名義上,海爾集團是分成多個法人實體的“集體企業”;只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的“青島海爾”的資本構成由分散在公營部門的股份佔大頭。

另外,歐洲記者在參觀海爾青島總部那天,看到總部大樓里掛着一些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參觀海爾工廠的照片,顯示黨與這個企業關係密切。在他們看來,黨的影響力就籠罩在這座總部大樓里。企業大樓里懸掛黨領導人的照片,這在西方國家是不可思議的。其實外國記者有所不知,在中國人人都知道,黨文化和黨的控制一直滲透在各個領域,包括所有的行業。

海爾出於廣告和公關戰略,也參與贊助一些國際大型文化項目,以給自己營造一個開放的國際企業形象。譬如海爾最近一次令人讚賞的活動,是贊助去年9月末到今年年初在巴黎盧浮宮舉辦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展。如今,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向全球推銷廉價商品的時代已經衰落,一花獨秀的中國海爾,今後能成功打造中國產品新形象並以“中國製造”而自豪嗎?

海爾似乎並不熱衷這個話題。海爾海外市場營銷總監李潘低調地表示:“這一點我們並不特別的強調。當然,我們不否認,‘中國製造’這個說法會給我們的產銷帶來負面影響。”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