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關注中國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和良心”

發表時間: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說過“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和良心。”這次北京的大雨暴露了中國大城市下水道的嚴重缺陷,更令人想起了雨果的這句名言。巴黎是一個非常重視下水道的城市。一名法國專家說,建設和改造一個城市之前,首先要想到的不是地面上的建築物而是地下面的排水管道。一個城市如一個人一樣,僅有美麗的外表是不夠的,體內的功能更為重要。北京721暴雨發生後,中國媒體給予空前的關注和廣泛的評論。從北京的市政建設到官方的責任甚至聯繫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今天很多大城市只注重人們看得見的靚麗的外表,到處光可鑒人,奢華豪氣,卻很少考慮城市的功能性。特別是城市的“下半身”,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實際上卻非常重要。在今天的專題節目時間,我為各位綜合中國及港台媒體對中國城市建設的評論。

北京廣渠門立交橋下洪水淹沒街道,救援人員和居民站在擱淺汽車旁邊 2012年7月21日
北京廣渠門立交橋下洪水淹沒街道,救援人員和居民站在擱淺汽車旁邊 2012年7月21日 圖片:路透社
廣告

 

暴雨反應中國大城市基礎設施薄弱

《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大城市為何頻頻內澇”的文章指出,2008年至2010年間,中國351個城市62%發生過內澇。此次北京發生的特大暴雨,降雨總量之多、強降雨歷時之長、局部雨強之大都是歷史罕見。暴雨過程導致北京受災面積16000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90萬人,1萬多輛汽車受損,據初步統計全市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有關專家表示,一方面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確歷史罕見,另一方面,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市資產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礎設施條件沒有改善的情況下,承受自然災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斷增大。《新京報》指出,在“7•21”特大暴雨中,多個下沉式立交橋發生嚴重積水。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坦言,在應對本次特大暴雨過程中,暴露出城市基礎設施薄弱、防汛指揮的運行機制上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中國最缺“下水道市長”

《環球時報》發表文章“大暴雨衝出中國現代化的原形。”文章指出,很多人在說北京的下水道太差了,這個理已經明擺在每一次大雨中,而且已是老話題。但北京市的減災軟肋豈止是下水道,它還包括很多其他硬件上的細節,以及人們防災意識的淡薄。《中國青年報》指出,中國最缺“下水道市長”,逢雨必澇、逢澇必癱,幾乎成為南北城市的通病。而日益嚴重的“城澇”現象背後,則是城市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特別是地下管網、排水系統 建設及維護的普遍滯後。毫不客氣地說,對於很多城市管理者而言,他們看重摩天大樓、廣場綠地、博物館及地鐵工程等“面子工程”,招商引資、全球500強企 業落地等“面子經濟”,卻鮮有官員在地下管網、排水系統等“里子項目”上下工夫。

巴黎的下水道令人羨慕

青年報還說,巴黎素來多雨,有“愛流淚的女人”之稱,但城市內澇情況幾乎難見,其長達2350公里的下水 道功不可沒,這幾乎是北京到深圳的距離。我們還經常在歐美電影中看到這樣的畫面  其城市下水道寬闊通暢,甚至可以在裡面撐船。城市裡有了如此縱橫交錯、 密如蛛網、龐大複雜、異常堅固的下水道系統,就等於有了一個容量巨大的地下水庫,平時可以排水排污,洪水來臨之時則能以最快速度將地表水引入地下,收集雨 水並使之變廢為寶。
正如網民所諷刺,中國城市現代化與世界的距離,就在於一條下水道。城市化、城市現代化,不只是表現在地面,更表現在地面之下。與巴黎、紐約、東京等國 際大都市地下同樣規模壯觀的“地下之城”、“地下工程”相比,我們的絕大多數城市,地面之下的內容顯得過於寒酸了。老城區下水道逼仄短小,新城區地下管網 設計標準過低、建設滯後,某些斥巨資新修的道路甚至忽略了地下排水,以至於僅僅一場暴雨,積水就將路面泡壞。豆腐渣工程不可怕,怕的是政績思維的豆腐渣 化。如果我們的官員沒有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百年接力下水道之精神細心打磨看不見的“地下民生工程”,中國式城市化只能是徒有其表。並非成長的煩惱,而是生命的代價。暴雨這味特殊的清醒劑在提醒人們: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不能走偏,面對太多歷史欠賬,我們比任何時候更需要“下水道市長”。
 

“砸上兆元整修 下水道如豆渣 ”

台灣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指出北京暴雨釀成慘重災情,官方荒腔走板的處置讓民眾砲轟連連。有網友披露自己的愛車泡水熄火,只好暫時棄置路邊,竟被交通警察開罰單貼在車窗上,當場傻眼。還有網友質疑北京看似光鮮亮麗,下水道系統卻脆弱不堪,痛斥:“納稅人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網 友透露,豪雨成災之際,北京高速公路還是照常收費,網友痛批官方搶錢不遺餘力。據統計,2002年至2006年期間,北京市基礎建設投資達約1兆 3346億元台幣,平均每年逾2000億元台幣;2008年北京奧運耗資超過約1兆4100億元台幣,其中逾6成用於基礎建設,但一場豪雨卻暴露北京市下 水道系統不堪一擊,網友痛罵:“宛如豆腐渣工程。

能辦最出色奧運暴雨面前卻不堪一擊

”香港東方日報報道“京城一片汪洋 洗盡奧運鉛華 ”文章指出,暴雨突襲北京,奪走數十條人命,全城頓成澤國,市民叫苦連天,巧合的是,這一幕正值倫敦奧運開幕前夕,不禁讓人回想起四年前北京奧運的無限風光。一座能辦最出色奧運的大都市,為什麼在暴雨面前如此不堪一擊?一片汪洋猶如一面鏡子,既照出城市建設外強中乾的軟肋,也照出了為政者好大喜功的醜陋。罕見暴雨突襲,自然是天災難測,但問題是,如今的北京不是當年的皇城,而是高樓林立,道路縱橫,一片光鮮的國際大都市,說甚麼也應該有防澇抗災的基本能力。難以置信的是,大雨還未停,全市用於抽水的泵站卻因水浸而關閉,水泵站熄火,排水受阻,偌大的北京城只能聽任暴雨肆虐,奧運風采,毀於一旦。
一場暴雨打殘一座城市,並不是北京的獨有遭遇,而是內地城市集體面對的難題。表面看,大中城市綠化、亮化、香化,花團錦簇,既有大廣場,也有不夜城,其實是虛有其表,弱不禁風。兩年前,廣州為舉辦亞運,耗巨資「穿衣戴帽」,結果水浸羊城,交通癱瘓,幾十萬輛車被淹;幾天前,武漢三鎮水深齊胸。有網民調侃,「去武漢看瀑布,去北京看大海,去廣州學游泳」。

外面一枝花,裡面豆腐渣,一場暴雨,讓北京洗盡奧運會的鉛華;一場天災,就足以讓崛起大國現出外強中乾的原形。

專家:北京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中國環境報引述中國專家指出,中國城市的問題還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城市防澇系統由城市內河、湖、水面、道路和調節構建物等組成。以北京為例,北京的防澇系統曾經很完善。資料顯示,自金代起,北京中都城內己設有專門機構負責修治排水溝渠。在修築中都城時就“賴溝渠以行水潦”,中都城內的重要道路均“馳道甚闊,兩旁有溝”,其中通過皇城的“禦溝”則是城中主排水溝,排泄雨洪。北京作為元大都城時,依據地勢構建排水系統,即以今北護城河部分最高,溝渠總體布置依地勢向南、向東和向北3個方向呈輻射狀。而時至今日,快速城市化的進程擠占填埋了不少河湖,今天的北京已屬嚴重缺水,河湖風華不似當年,河湖調蓄功能大大下降,城市之腎不能正常代謝,更別說防澇功能。北京並非個案,在中國很多城市,正在消失的河湖不在少數。“千湖之城”的武漢屢屢成為城市內澇的“明星”,河湖理應發達的廣州市也很難逃脫內澇的糾纏,長江沿線的杭州、南昌等城市,內澇幾乎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排澇系統涉及河道排水、城市內河和內湖蓄水等多方面,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花費巨資僅僅改造地下,即便城內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強降雨時,城市積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城市濕地乃其腎,忽略系統內河湖等自然濕地系統的調節,城市的水代謝不暢,內澇自然如影隨形。

北京需要雨水的滋潤:如何解決“干“和”澇“的矛盾
 

中國環境報指出, 對於缺水嚴重的北京城來說,一場酣暢淋漓的“及時雨”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情。然而最近幾年來,一遇到大暴雨,北京卻面臨著尷尬:排水設施滯後,城市內澇頻發,財產損失嚴重。7月21日的特大暴雨更是在短時間內把北京變成水鄉澤國的同時,還導致重大人員傷亡。乾涸的北京在“解渴”的同時被抹上了一抹暗淡的底色。

一方面是幾乎所有河流都被污染,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卻是每每在大雨來臨之際整個城市陷入洪澇困境,雨過天晴,雨水又白白流走,導致大量水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缺水”和“怕水”這一矛盾體在北京奇異般地得到了體現。

如何留住雨季的雨水、把洪澇變成可以利用起來的水資源,對於地表水污染嚴重、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北京來說,應該是暴雨過後需重點思考的問題。

根據北京市水務局統計數據,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城鎮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達到2.3億立方米,而目前城鎮建設的雨水收集系統收集水量不到2000萬立方米,雨水利用空間很大。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把這部分雨水利用起來,不但可以減輕北京市政防洪排澇的壓力,更為緩解北京水資源嚴重短缺提供了一條穩定的來源。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